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23期   20201204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海纳百川攀高峰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航空工业成都所总设计师王海峰



  “‘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称号是荣誉更是责任。我将倍加珍惜荣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弘扬‘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再接再厉,无畏征途,为‘强军梦、中国梦’的实现不断奉献智慧与力量!”朴实的话语,勾勒出王海峰当选为2020年度全国先进工作者后新的目标。
  作为航空工业成都所总设计师、歼10C飞机总设计师、航空工业首席专家,王海峰长期在科研一线从事战斗机研发与创新研究工作,从飞机大迎角失速偏离特性与控制规律研究,到突破飞发一体综合控制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歼10B推力矢量技术验证机过失速机动飞行;从全面负责多型战斗机的飞行试验与综合保障,到突破战斗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PHM)、在国内首次创建新型飞机的自主保障体系;从歼20、歼10系列飞机、枭龙飞机等多型战斗机的副总设计师,到作为成都所总设计师全面负责创新性发展的预先研究,为我国航空科技发展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他长期专注于航空事业,是航空工业集团技术首席专家,担任军科委、装发部多个专业组专家,9次立功,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航空报国优秀贡献奖”、“总经理特别奖”、“航空之鹰”奖、“航空工业风云人物”、“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创新争先奖”、“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航空学会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磨砥刻厉,推动关键技术突破
  王海峰潜心且执着地钻研高精尖技术,坚持厚积薄发,着眼谋强致远,敢于创新突破。在他看来,学习是承担任务的最根本的基础,大学时期的理论学习为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作中的学习积累同样必不可少。他的书柜里放着一本本飞机设计的专业书籍,其中不少都已微微泛黄,因多次翻阅而起了毛边。一次次仔细研读这无数人智慧的结晶,海纳百川,王海峰领会了不同专业飞机设计的精髓,从而能够游刃有余地担任起不同专业的重任。
  家教甚严造就了王海峰在工作上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任何一件事对自己都是高要求严标准,往往不做则已,一做就要做到最好。他常常因为个人的要求与标准而压力巨大,始终促使自己保持严格谨慎的状态。也正因为这样一贯地追求极致,王海峰在技术领域成功地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突破。
  在歼10飞机的研制工作中,王海峰肩负起设计师系统组织领导飞机的试飞任务。一直以来,各型号研制的试飞测试均以架外改装为主,消耗周期长、改装工作量大。考虑到型号口盖开敞率较低致使总装后很多改装工作难以进行等原因,时任试飞主管副总师的王海峰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准确决策,提出了测试改装与飞机系统一体化设计方案,测试系统与飞机系统同步设计、同步安装、同步测试,保证了型号快速进入试飞测试状态,大大加快了型号的研制进度,填补了我国该项科目的空白,并为日后发展工作打下基础。
  他探索研究战斗机失速偏离尾旋气动和全局稳定性特点,成功突破了歼10飞机大迎角控制律设计的技术瓶颈,确保了歼10飞机实现失速边界内的“无忧虑”的安全飞行;他首次提出“使用单发RSS飞机配装轴对称推力矢量发动机”实现过失速机动飞行验证的技术途径,突破飞发一体综合控制核心技术,将原有飞行禁区变成“无限制”安全可控的飞行区域,填补多项国内空白,2018年珠海航展,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惊艳亮相,实现了“眼镜蛇”、“大迎角360°滚转”、“赫伯斯特”、“榔头”和“落叶飘”等五种国际公认的过失速机动,标志着我国航空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推力矢量技术的国家。
  审时度势,创新管理模式
  王海峰认为,打造一支充满激情、有创新能力、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技术团队,是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和传承的关键,才能把航空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此,他着力于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技术骨干,积极进行专业重组,努力实现专业技术的交叉应用,形成预研与型号发展的互促互进。
  他推动预研管理模式改革,从领导层、管理层和技术层三个层面全面梳理和完善预研管理体系,实现了预研工作的“扁平化”高效管理,加强各主管副总师的交流和协作,将技术方向进行统一整合、规划和行动,同时狠抓项目组织的分工责任制和快速反馈机制,建立依托各研究部和专业的预研技术团队,构建不同的技术攻关团队,选择不同的工作模式,充分调动一线技术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预研工作的效率。
  同时,他深耕平台建设,培育创新沃土,要求对成都所的创新基金平台重新进行梳理和打造,作为研究所持续创新的重要平台;他高度重视青年科技论文评选活动,持续激发青年职工的创新活力,从而确保有一支充满激情、有创新能力、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核心技术团队,保持队伍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和传承,使得航空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率先垂范,践行使命担当
  王海峰总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去行动。为了使某重点型号在部队“好用”,他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长期战斗在试飞现场、部队外场,带领一线设计员,坚持不懈地开展技术攻关,快速响应,积极、及时解决用户问题。他首次建立了型号“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和“自主保障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同源与全寿命保障的功能,极大提高了飞机交付部队后的保障效能与作战能力,受到了部队好评。
  在歼20飞机进入首飞的最后冲刺阶段,作为现场总负责人,从飞机总体角度出发,仔细分析系统之间的关联特点,对关键细节难点进行权衡处理,考虑飞机实际装机状态和试验风险,制定综合的机上地面试验计划,确保飞机上的工作一直在饱满状态。各系统试验进行时,王海峰总是在现场实时掌握各系统的落实情况以便及时动态调整、确保全局计划的顺利完成,充当着一个技术主导者、进程管理者、问题协调者、试验实施者的角色;当试验中有突发事件出现时,他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努力寻求对策……
  型号研制战线长、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参与人员众多,身为总设计师,不论是对外协调还是对内管理,王海峰都胸怀大局。对外协调,他主动承担工作与责任,努力寻找解决困难的途径和办法,将方便留给别人;内部管理,他严格要求技术工作质量,并指导方向,鼓励鞭策。在做好项目攻关的同时,王海峰高度重视团队的建设与发展,着力于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技术骨干,积极进行专业重组,努力实现专业技术的交叉应用;要求技术人员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能力,及时进行交流指导。王海峰的以身作则、勇于创新、甘挑重担,带领、锤炼出一支具有强烈报国情怀、技术精湛的队伍,并圆满完成了各种预研和型号科研任务,为航空武器装备跨越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未来已至!”这是王海峰经常说的一句话。为了在未来战争中克敌制胜,王海峰深入研究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他带着团队深钻前沿课题,以敏锐的眼光,探寻预研工作发展,牢牢把握装备发展大势,紧盯装备科研问战问效,把型号战略转化为领域发展构想,明确了成都所的发展形势,厘清了预研发展的总体思路,确定了未来型号项目和技术发展方向,勾画了研究所预先研究、专业建设“十三五”及中长期发展蓝图。
  龙腾东方航空梦,热血澎湃强国心。要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并不容易,必须坚持不懈地探索,极具有危机意识的王海峰始终从更高的角度审视自己、审视全所:“越繁荣,越要居安思危。在力争完成目前任务的同时,我们必须要保证技术的引领性和前瞻性——那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面对未来,王海峰深感责任重大,也信心满满,在攀登航空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他正在谱写更为绚丽的新篇章! (航空工业成都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