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378期   20181204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合资公司——打开航空工业发展的另一扇门

本报记者 姜坤英

1979年6月28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的显著位置刊发了一条消息——中国决定与外资合营某些企业,并为此起草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会议审议。草拟《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其开创性、奠基性为我国打开国门、引进外资提供了可靠的法制保障,它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同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会二次会议通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中国航空工业紧跟国家对外开放的步伐,在航空工业由单纯的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艰难转型时期,走出去、请进来成为全行业坚定执行对外开放国策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显著标志。全行业在探索中前进,在变革中发展,陆续开展多种模式国际合资合作的项目。

合资公司改革就要勇敢地去尝试

改革开放后,欧美航空巨头敏锐地嗅到民机市场在中国的巨大潜力,向中国民机研发制造伸出了“橄榄枝”。

1979年,上飞厂为麦道公司加工生产DC-9飞机主起落架舱门的转包项目,让中国与世界的手握在一起。开放的大门也为中国航空工业带来了各种发展机遇。据中航技公司的历史史料记载,1987年,联邦德国的MBB公司提出与中方合作研制一种性能先进的新支线飞机。经过航空工业部批准,由中航技派出了以江同副总经理、西安飞机设计所等业内单位参加的几十名技术骨干,在联邦德国组建了合资公司。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近距离系统地从外国同行那里接触到民机型号研制必然经历的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种种技术和管理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某些原因,MPC-75这个项目最后不得不下马。

改革就要勇敢地去尝试,尽管这一民机项目搁浅,但中国追赶世界航空工业步伐的梦想却从未改变。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10年,被称为“中航技军贸出口的黄金时代”。这其中最有名的合资项目便是K8飞机的联合研制出口。K8项目成功开创了“争取国外投资,落实启动用户,减少投资风险”的研发融资之路,走出了一条“外贸企业与制造企业紧密结合,瞄准国际市场,兼顾国内市场,共担风险、共同研发”出口飞机的研制新路。今天,K8飞机已累计出口300多架。

民品合资航空企业在历史形势下新的生长点

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合资发展史上,民品项目的合资公司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发展阶段,航空工业为国民经济的30多个行业提供了包括汽车、摩托车、制冷设备、机械装备等在内的上千种产品。为了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众多合资项目在提升产品质量、塑造中国自主品牌形象、加快企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西飞与瑞典沃尔沃客车公司合资兴办西安西沃客车有限公司,南方航空动力与日本雅马哈合资兴办的南方雅马哈股份有限公司……外资的引入提高了航空企业的技术水平、更新了陈旧的设备、改变了内部运营机制、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合资合作企业成为航空企业在当时新的生长点。在1997~1998年度中国最大500家外商投资企业排名中,航空工业系统4家榜上有名。金城成为中国最大500家外商投资企业汽车摩托车行业中出口额最高的企业。

从航空工业第一家合资公司到全球创新合作

1996年2月16日,《中国航空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中国首家航空制造合资企业在蓉诞生,艾特航空制造有限公司奠基》。合资公司的成立正值中国航空工业实施“九五”计划和腾飞计划之时,与普惠的合作,让艾特成为中国航空制造业历史上的首家合资企业。此时距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还有5年的时间。

随着开放的逐步深入,世界各地的资本正在涌进中国,类似波音、空客这样世界著名的航空制造企业也在寻觅着更大的合作目标。在“世界影响中国,中国影响世界”的互动中,航空工业的合作在中外频繁的交往中不断扩大。

1992年,中、法、新三国签订了EC120研制合同; 1999年1月,波海航空复合材料合资公司成立;2002年12月2日,中国航空工业二集团与巴航签署合资生产50座级涡扇支线飞机合同;2006年10月31日,中国航空工业一二集团和空客共同组建空客北京工程技术中心。3年后,空客与航空工业哈飞、哈飞股份、中航科工、哈尔滨合资共建的企业——哈飞空客复合材料制造中心成立。制造中心采用先进的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为空客A320系列飞机及空客最新的A350XWB宽体飞机生产复合材料零部件。

2012年,当空客A350XWB宽体飞机部件开始交付之时,又一家合资企业诞生了。该年3月,航空工业与美国GE公司各50%股份组建民用航电系统合资公司——昂际航电。GE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表示:“昂际航电不是传统的市场换技术,也不是简单的产品或技术合作,而是中国航空工业和GE公司共同打造的面向全球的创新合作。GE航电技术的基地就在中国,就在昂际航电。”

50对50联合研制、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层次正在不断深入,也成为中国航空工业国际合作的发展趋势。在2017年第52届巴黎航展上,中国航空工业与法国达索集团旗下的达索系统签订了“中法工业联合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该创新中心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不断深化新型合作机制的又一里程碑。

今天的国际合作不再单纯追求形式或资本上的平等,而更加注重合作的质量以及对自身研发能力的带动和促进。国际合作的目的不仅是服务于现有的市场和项目,同时更加着眼于面对未来的市场机遇。

2017年5月5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国产客机C919在上海首飞,航空工业作为主供应商全力支持了中国商飞C919、ARJ21研制和生产交付。航空工业所属50多家单位承担了C919整个机体90%以上结构工作量,在航电、机电、起落架等11个主要子系统项目上与GE、霍尼韦尔、汉胜等展开50/50对等合资合作,还承担了多项重大试验试飞任务,有力支持了C919的研制和首飞。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从搁浅的合资项目到第一家合资企业成立,再到今日为大飞机做各项配套的合资公司,从生产配套产品到共同研发新技术,中国航空制造业在国际合作的道路上经历了无奈、压力、彷徨,日渐发展壮大起来,与各方合作伙伴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在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道路上也使得中国航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得以提升。未来,中国航空工业继续将积极践行国家战略,抓住历史机遇,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国有企业国际化发展步伐,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有新担当,不断推动国际化发展实现新突破, 这既是国家对国有企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必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