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781期   20220722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王博士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刘瑾
  到现在,王智回想起在国外10年读书与工作的经历,有一个场景在记忆中仍旧鲜活深刻,仿佛就在昨天。
  2011年1月11日,他在去往位于西班牙马德里北部的公司上班的地铁上刷手机时,一条新闻猛地跳了出来:我国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20成功首飞!26岁的他,泪水瞬间喷涌而出。激动的是祖国的航空事业终于强大起来了;遗憾的是自己未能够亲身参与,担心会就此错过了。
  他的记忆回到儿时,听姥爷讲在抗美援朝时期作为勤务人员曾随空军部队驻防辽宁丹东的经历,在他心中种下航空梦。1999年5月,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他彻底意识到国内和国外航空的差距。高考报志愿时,他心心念念只有南航、北航、西工大三个学校的飞行器设计专业。南航本科毕业后,他先后在欧洲多个航空院校求学,参与项目研发。一种习惯以专业融合、转换视角、追求逻辑性与关联性的思维方式开始逐渐形成……
  那一刻,他更深切地意识到,自始至终,在国外这一段学习与工作都只是一段经历,他的心一直与祖国的航空事业连接着,起伏跳动。
  而回国,做一名航空事业的探索者与传播者,也逐渐成为他信念中最坚定清晰的方向。
  思维“碰撞”
2017年底,他没有和所在公司续签工作协议。那时,他有很多选择:去牛津大学博士后进修、到瑞士一家电燃气轮机企业工作,或是继续留在当时的国外企业。“还是想给自己的国家设计飞机,不想留下遗憾。”那时恰逢航空工业对海归高技术人才有了更开放的政策,他选择了航空工业直升机所。这一年,他32岁。
  在他看来,研制成功的歼20、运20等飞机说明,在固定翼飞机方面,我们与国外飞机水平在逐渐缩小。但对于直升机来说,还有着很长一段距离,未知探索的空间更大。作为多年的航空从业者,他对直升机的技术发展方向一直倍加关注,多年在欧洲航空企业的工作经历,也让他对从事国产直升机研发满怀信心。
  王智记得,入所面试时他更多地从技术发展层面解答问题,与所内关注的工作流程、方法角度略有差异。他意识到这是回国后第一次思维“碰撞”,这种差异让他做了一个决定。在总体气动部和机电系统部中,他选择了后者。“动力集成是同直升机平台相互影响与交联关系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如果对各系统及其相互作用交联关系缺乏了解,是不容易将设计做好的。”他希望将工作的过程做得“更扎实一些”“更系统一些”。
  王智把自己的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心理学意义上的“延迟满足”,即充分在现实中历练提升,脚踏实地,不要让“满足感”“成就感”来得那么轻易。“做选择时起初只是一个模糊的想法,过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看,往往更能理解当初的决定。”他想起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里的一句台词:“人生的剧本你早就在天堂看过了,你之所以会选择这个剧本,一定是因为里面有你认为值得的地方。”
  人生中,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选择,总在贴合拨动你内心的那根弦。王智说,因为之前对固定翼机及固定翼发动机相关知识有所积累,从事直升机的研发,他转变适应也很快,内心有着期望:“飞行器本质的差异并不大。随着目前直升机高速化的发展趋势,很多系统和飞行特性也带有一定固定翼机的特征,可以相互借鉴。”
  “觉醒更早”
大学就入党的王智对历史,特别是党史学习的兴趣似乎更早。
  他说,读高中时按照教改政策文理不分科,班主任老师是政治老师,三年文理交融的学习让他开拓了眼界,也养成了一种更为开阔深沉的历史视野和思维方式。在国外时,王智把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英文版通读了一遍。来直升机所工作后,每当型号研制工作遇到瓶颈,他会拿出《毛泽东传》,一遍遍地读,特别是建党初期从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建设、遵义会议……去感受早期共产党人在艰难时期如何坚守,信念如何坚定,他渴望从中汲取突破向上的力量。
  有几次,在撰写专业技术报告和预研工作报告缺乏思路时,他拿出了毛主席写于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遍遍读、一遍遍思考。那种脚踏实地做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摆事实、讲道理,注重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实践精神,还有直白浅近流畅的语言,总会给他以启示与灵感,让他沉浸于更广博的天地,思索着如何摒除理论说教,让一份稍显艰深的技术报告更贴合实际,把复杂的道理说清楚讲明白。这也成为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在跨界融合的学习中获得滋养。
  矢志优质价值理念传播
AC313A型号总师刘文琦谈到王智,用了“非常难得”四个字。“从学术理论到工程实践,几乎是一步到位,没有任何阻碍。”2018年他听说了王智的学习工作背景后,便立即找到研究部部长“要人”,共事3年多来,这位他眼中“对标国际”的技术人才,也为研发团队带来了更多的惊喜:
  国内首次在三发构型直升机上实现双通道电调发动机飞/发控制系统综合,应用多项以提高系统安全性及人机功效为目标的改进设计;同电气专业协同攻关国内首次采用的“基于精确扭矩控制的发动机交流变频起动技术”;协同相关专业快速分析处理试验问题,保证顺利完成铁鸟首飞前试验,促进专业融合与民机设计水平提高……AC313A等民机型号研发为王智提供了开阔的舞台,这些年他也在部门“十三五”“十四五”等技术发展规划编制和前沿技术探索中,静下心沉住气,保持一颗敏锐的心,打磨核心技能。
  党总支书记刘芳把王智当作部门的“宝贝”,不仅是他10年留学工作积累的航空技术研发经验,更重要的是他的视野与思维角度,坚定而强烈地投入与改变的信念与超强的行动力。
  “交给他一项任务,他总能以系统思维、问题导向、解构复杂系统和层级化问题方式进行更追根溯源的思考,交出来的工作总是超出预期,令人耳目一新。”刘芳说,王智每天坚持阅读最新英文技术文献,让他对前沿的专业知识领域一直保持敏感的触觉。几年来他曾两次代表直升机所在全国性航空产业会议上作主题报告,四次在所技术论坛和新员工培训中分享,多次在部门开展前沿技术交流,就本专业、型号阶段研制工作分享更是不计其数。
  “一个人不管如何优秀与努力,思维和认知永远是有局限性的。交流与分享是互相学习、碰撞中打破思维惯性的手段,更是一种有效深入思考问题的过程。”这些年来,他矢志成为一名优质价值理念的传播者,也带动起团队对前沿技术研发探求的氛围。
  2021年担任总体室主任后,王智开始在管理方面磨炼技能,也同样保持着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与方式。比如,对总体室“人比较难管”的问题,长期以来大家的认知是都是技术专家,年纪大经验丰富。但王智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总体室不同于其他专业室,每个人从事的专业一致性和相关性不足,以项目为导向,组织形式不一样,也随之造成了人员“零散难管”的现象。找准了这个管理症结,他提出了强化总体室各项目负责人专业共性,加强日常型号间技术交流和工作联系,提出将共性知识体系化的解决思路并反复实践。
  “不安小就、不求近功”,突破自己原有的能力边界是他多年坚持的方向。而每一次新领域的触碰都能让王智有全新的发现,如同高中时文理综合的学习,万物相通,当人为的边界打破时,便如同进入浩瀚的星空,广阔无边,驰骋纵横。
  特别纯粹
杨波曾和王智同在动力室工作,
  几年下来,两人成了要好的朋友。
  “每天早上六点多,他就开车从塘沽出发,如果哪一天没看到他的车,我们就说他‘堕落’了。”家住华明镇的杨波,在家里特别为王智准备了一套洗漱用具,有时晚上加班太晚,王智就索性住到杨波家里去。但也因为这种“方便”,王智晚上加班的时间越发多了起来,这两年几乎成为部里加班时长的“NO.1”。因为久坐办公室体重也涨了不少。杨波说,作为朋友今年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王智健身减肥。而王智也因为这份友谊,这份朋友的关切,而时时感动。
  这份友谊的根基来源于一份敬佩。在杨波看来,王智做的每一件事都显得特别纯粹。所谓纯粹,就是没有杂念,为着常驻心底的一腔情怀。在他心里,王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牛人,更是一个执着的“言传身教”者,“在动力专业内部,几乎所有人都得到过王智的启发,我在型号研发上的灵感和设计思路也来自他的影响和点拨,时不时就会在他那获得一份有深度的‘专业报告’或‘论文’。”杨波在哈尔滨跟产,从远方给笔者发来了信息。
  “其实我之所以坚持不懈地去分享,一方面来源于读博士时期导师的教诲;另一方面,也是把自己走过的弯路、跌过的跤总结出来,让身边的同事不再重蹈覆辙,让自己和团队更好地进步。团队合力的培育,始终是做科研工作最重要的事情。”
  天空蔚蓝,张开的翅膀划过天际,向着更深远处飞翔。每一个明天,都是崭新,像挂着露珠的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