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781期   20220722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陈晓东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面临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各类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情况下,有效增强产业链韧性、加快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进而实现产业链安全稳定,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凸显。不断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对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底层技术创新。基础研究直接对应用研究及其成果转化产生影响。作为源头和整个创新链关键支撑的基础研究,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需要深刻认识基础研究在科学层面与应用研究在技术层面上的互动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当前,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的周期在不断缩短,在部分领域两者发展几乎同步,需更好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互动互促,将基础研究对产业链安全稳定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第二,找准角色定位,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设立推动基础研究的国家基金项目来引导基础研究力量向“卡脖子”环节聚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运行规律,激发企业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原始技术创新及其成果转化。
  第三,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优化基础研究方向。要强化对基础研究方向的系统布局,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未来可能出现变革性技术的基础科学领域提前发力,推动不同学科融合发展与交叉研究,鼓励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对于重大科学问题应超前布局,通过建设国家实验室、交叉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研究提供硬件支撑,以高水平研究基地建设来支持基础研究和重大科学问题攻关。
  第四,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与市场主体创新动力。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要建立合理高效的激励监督机制,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同时,要看到市场主体在科技创新上的潜力。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本文摘编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