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781期   20220722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奋力在航空强国之路上创新前行

航空工业制造院党委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立足时代之基、洞察时代之变、回答时代之问,创新成为破题之解,被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科技强国,我们必须紧握创新这一发展的根本之钥。
  航空工业制造院自2016年12月26日挂牌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新时代航空强国战略。五年踵事增华,踔厉奋发,把坚持创新引领,聚焦价值创造作为“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目标落地的重要支点,以抓铁有痕的劲头,全力在新的百年征程中展现担当、作出贡献。
  创新突破 持续拓展航空制造能力“边界”
  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战略机遇、紧抓新时代航空工业发展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制造院坚持以“五个牢牢把握、五个不动摇”为发展思路,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以“为实现航空工业‘领先创新力’提供战略支撑,当工业制造能力创新的排头兵,为提升行业的工业制造能力作出创造性贡献”为契机,持之以恒打好“工艺研究、材料研究、高端装备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四张牌,持续拓展航空制造能力,铺展开一幅科技创新的版图。
  打造全方位的先进航空制造技术体系。强化基础技术“深蹲发力”,不断提高关键工艺技术成熟度,进一步拓展优势工艺技术应用范围,前沿技术研究取得长足进步,持续突破材料与制造技术的边界,有力支撑任务研制,助力战鹰翱翔。
  自立自强,稳步筑牢航空材料体系根基。不断探索航空材料研制的新模式,推动材料技术跨越式发展。“小核心、大协作、开放共享”,统筹优势资源,服务航空新材料研究能力显著增强,一些新材料、新专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硬核优势,引领高端装备保障能力。一直以来,制造院统筹资源,统一规划,在实现高端装备自主保障方面探索前行。国内首台/套100吨线性摩擦焊设备、大型卧式双工位复合材料丝束铺放设备等一批关键工艺装备研制成功,持续努力在高端制造业共性技术发展中成为产业标杆。
  精益求精,加快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新动能。科技成果转化是制造院向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黏合桥梁,向技术要效益,以效益撬动激励的杠杆,驱动创新再蓄势。率先试点在混改中将航空紧固件科技成果作为无形资产入股投资,与多家单位签订技术转移合作协议,实现良性科技成果转化关系的精确复制……一次次聚焦发力都在加快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
  “十四五”是新起点,更是新征程。围绕“成为世界一流的航空材料、制造技术研发者”的愿景,制造院将以先进制造、新材料、高端装备、激光产品领域的技术创新、技术服务为主攻方向,协同发展相关高新技术产品,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模式;以“新产业赋能、释放新动能、提升高效能”为深化改革路径,系统激发“领先创新力、自主可控力、发展支撑力、先进文化力”提升,技术创新实现新跨越,技术服务开创新局面,产品发展达到新高度。
  全面创新 激活改革发展“一池春水”
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高质量发展,制造院系统部署科技创新改革任务,从创新动员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协同发力,战略谋划,通过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建设创新生态、搭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汇聚创新人才,把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全面创新的强大合力,有效推动技术创新和改革发展。
  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制造院以推进“人才强院”战略落地生效持续厚实人才这一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面向科技创新和促进航空装备发展主战场系统开展人才工作。科学把握创新人才成长规律,解放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模式,持续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变革;“事业引才、专心育才、扎实用才、实绩留才”,广开渠道、容纳百川,实现更多优秀人才“为我所用”,以人才促进科技创新,用人才锻造核心竞争力,向着科技创新的雄关漫道前进。
  “创建沉浸式实验室,目的是创造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科研人员自主选择方向,组建队伍,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制造院给出了一种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的答案。成立3年来,沉浸式实验室不断助力制造产线升级,向着关键短板、“卡脖子”技术等领域不断进发,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
  制造院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设立青年创新基金,针对入职3年以内的科研人员开辟专项基金申请渠道,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以更大魄力迈开自主创新的步伐。
  改革是点燃科技创新这一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近几年,制造院坚持科技管理职能向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转变。通过“揭榜挂帅”“赛马”“虚拟股权”等制度,打出支撑科技创新的组合拳,从制度保障到物质激励,科研人员的舞台更加宽广,奋斗成功的渠道更加畅通。
  “双融双促” 高质量党建赋能“创新引擎”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没有脱离党建的业务,也没有脱离业务的党建。推动改革创新发展与党的建设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制造院始终坚持“一盘棋”谋划,突出“从严性、规范性、融合性、创新性和系统性”,各方面、各层次、各领域、各要素相融并进、同向发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改革发展成效检验党建引领力与影响力,把党的优势充分体现到制造院改革创新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实践之中。
  把准政治方向,努力在服务国家、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上发挥主力军作用。坚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承接航空工业“1122”党建工作体系要求与任务,以工程化思维构建党建“五项工程”,体系化推进。“党建五项工程”从实施到提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牢记初心使命,强化担当作为,筑起一座座坚强的战斗堡垒,树起一面面鲜艳的旗帜,折射出制造院五年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党建塑魂”工程全面疏通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血脉经络”,向大循环升级。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党建+”工作模式,突出抓好党员承诺践诺,党支部与党员双承诺、党建与业务双承诺,扎实开展党建堡垒示范点典型培育选树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做攻坚克难、担当有为的价值创造者,勇闯科技创新高地,突破技术发展瓶颈,勇涉改革发展“深水区”,致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推动党的建设与改革创新内在贯通。
  “人才固本”打造高质量发展智力“引擎”。谋定后动,坚定实施,系统谋划人才工作重点专项,实施“领航计划”;聚焦重点专业、基础学科,以“引培结合”壮实专家队伍、打造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青年托举计划”“百名博士引进计划”等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重要后备力量和基础人才储备;不断丰富完善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广泛汇聚推动制造院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文化凝聚”工程汇聚发展合力,干事创业东风浩荡、劲力十足。制造院文化将文化管理与科研创新工作有效对接,构建符合制造院创新发展所需生动立体、正向可控的舆论生态体系,充分打造“唯实惟新、善做善成”的文化氛围,将文化建设有效融入战略、融入创新、融入宣传,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制造院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改革发展的最新成果,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创新自信。
  “廉洁保健”工程将抓严抓实“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在行动里。制造院坚持扛责在肩,以党内监督为主导,统筹审计监督、风险内控、法律合规监督力量,强化关键领域和关键少数的监督,驰而不息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全院各单位合规管理体系全面建成,让廉洁生发于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内心,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幸福悦心”工程沉浸式体验温暖人心。顺应职工期盼、关注职工所思所想,在工作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整体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出真招、见实效。制造院以职工为重点,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民办事,凝心聚力,更好地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凝聚员工的归属感、强化员工的责任感、实现员工的成就感,以明确的使命、良好的愿景、高远的战略、自信的文化,引领制造院加强改革、加快创新。
  坚持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荣光。经过五年奋斗,制造院不负肩上的使命。
  仰望蓝天,时间更加深邃;俯身创造,未来无限可能。
  制造院将坚决扛起责任担当,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奋进姿态,蹄疾步稳向着建成世界一流的航空制造高科技产业集团努力迈进,奋力在航空强国之路上创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