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779期   20220715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故乡的打麦场

景冬阳
  夏日的六月,伴随着天空中一声声“布谷布谷,割麦垛垛(音译)”的鸟叫声,乡村的四野已“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了。一阵阵风吹过,村前屋后便涌动着一片金色的麦浪,农家人自此开始磨刀霍霍收麦子了。这时候,最热闹的莫过于小时候记忆里的打麦场。
  打麦场,顾名思义,就是农家人打麦、晒麦的场地。从端午前到芒种后的十几天时间里,村里的人们一起割麦子,在打麦场上碾麦子、晒麦子,忙碌而喜悦。记忆里的打麦场由一家或者几家联合开辟,要经历选场、平场、进场、碾场、扬场、看场、收场几个阶段。
  端午节前,一家或者几家便开始琢磨打麦场的地址。地址的选择有讲究,要选那些离家和大路近的地头,方便运输麦子,下了雨也能及时盖好麦子减少损失。地址确定后,就开始用石磙“平场”。有的条件家庭用拖拉机,没条件的便几家人合力拉着石磙碾压地面。这是个力气和技术活,需要约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回浇水、晒干和压实,场面必须平整、瓷实,如若不平不实,麦子就很容易嵌进土壤里,白白损失掉。
  进场、碾场、扬场是打麦场的高潮。每天天不亮,凌晨四五点的样子,全家人便投入“战斗”,磨刀的磨刀、割麦的割麦、做饭的做饭……大人把割好的麦子捆成捆儿,用架子车拉进打麦场里。如若近期天气预报有雨,就得先垛成房子形状的麦垛,用薄膜盖好,等天气好再铺场。如若近期天气都清朗,则无需顾虑,直接把麦子拉进场里铺成一圈一圈的圆形。趁着天气好,大人们开始碾场,人力或者拖拉机拉着石磙一圈圈碾压麦穗,把麦粒从麦穗上挤压下来。扬场则是个技术活,需要“大把式”的大人担任,一人需要看着风向,用铁叉挑起碾过的麦秸秆向空中抛洒,风把麦秸秆吹向一个方向;另一人则迅速用大扫帚扫走覆盖在麦粒上的秸秆,如此反复,直到麦粒和麦秸秆彻底分离。小孩子这时候一般负责后勤工作如做饭、送饭等任务,还要去自家或者别家田地上、乡间土路上捡拾遗漏的麦穗。如若遇到大人心情好,买上一根冰棍或者雪糕的话,那可真算是夏日里最美妙的事情了。
  晒麦子看场也是孩子们负责的事儿。隔一段时间,需要把晒过的麦子翻晒一遍,保证麦子晒得均匀。夏夜里,为防止下雨等突发情况,通常大家会把竹床抬到打麦场里,或者简单铺一个稻草织成的垫子,外加一个竹席、一块床单和一把蒲扇,睡在麦场里看场。傍晚时分,麦场里四野开阔,蝉鸣、鸟叫声、蛙声混成一片的“小夜曲”便此起彼伏。繁星下,躺在席子上仰望天空,找寻北斗七星、狮子座探寻银河九天的奥秘,卧听老人家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那是儿时美好的回忆。
  收场就是把麦秸秆垛成一个个圆形的或者长方形的垛。收场后,打麦场并不会立即毁掉,会留存一段时间,这时候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每天傍晚,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便聚集在打麦场里,男孩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陀螺、玩玻璃球、摔四角、过山羊或者捉迷藏;女孩们聚在一起玩老鹰捉小鸡、丢沙包或者跳皮筋等游戏。那时候场面最壮观的莫过于男孩子们的“机器灵砍菜刀”的游戏。这个游戏参与的人越多,就越好玩。游戏是要把十个以上的孩子平均分成两队,每一队是一个小团队,手牵着手排成一排,喊口令,喊到名字的孩子向另一方发起进攻,成功了就捕获对方一名成员过来,失败了就被留在对方团队里,最后看谁的团队的人数最多就赢了游戏。玩这种游戏特别上瘾,每每都是家中的父母站在村头吆喝着自家孩子的名字时,才依依不舍地朝家走去。
  如今,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联合收割机直接到地里脱粒打包麦秸秆,再也不需要打麦场了,记忆深处那一幅幅嬉戏玩闹、热闹忙碌的场景也离我越来越遥远,打麦场上的一切变成怀念故乡的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