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779期   20220715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坚持平台主线战略 构建应用导向的基层创新生态

  近年来,在航空工业“领先创新力”战略指引下,航空工业上电所积极践行平台主线创新战略。2020年初,上电所第一个面向产品的技术平台——核心计算平台正式成立。
  2021年底,上电所电子工程仿真与设计实验室在机载座舱系统事业部成果展上揭牌成立,其间面向产品线战略的谱系化产品目录正式发布。两年多以来,通过持续构建“平台+专业实验室+产品线”并驾齐驱的基层创新生态,形成了良好的基层创新生态,有力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积累了一系列可复用的CBB知识资产,较好地实现了为企业战略发展赋能的目标。
  抓好顶层规划 引领平台创新
对标上电所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核心计算平台秉承“需求牵引、技术推动、架构赋能、体系支撑”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展顶层规划,绘制发展蓝图。
  面向未来分布式智能作战场景下新一代航空武器平台开放式架构、传感器数字化、任务智能化、处理一体化发展需求,紧跟数据驱动的航电系统设计、应用需求,结合国内外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构建了面向新一代航电系统基础资源平台架构,即分级分布智能计算平台架构,覆盖显控、数管、智能任务处理、传感器信号处理等功能域。在架构总体牵引下,进一步深入论证平台各核心专业产品、技术与能力环境发展目标,覆盖智能计算、信号处理等中间件、机载统一网络、智能处理微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最终形成了以“三个清单”“创新指南”和“年度专业规划”为核心的规划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平台创新蓝图。
  构建基层创新生态 引领未来战略布局
为确保平台创新战略全面落地,构建“平台+专业实验室+产品线”并驾齐驱的基层创新生态,引领未来发展战略布局。
  核心计算平台形成智能计算、机载网络、数据管理、架构工具等核心专业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依托重大预研项目开展前沿技术探索,突破智能计算平台、时间敏感网络、无损以太网、嵌入式超算平台、虚拟显控计算机、资源配置与评估工具链、智能处理微系统设计等前沿技术。从知识、功能、物理三个维度开展平台架构设计,成果可复用,已应用于多个重点型号项目方案架构设计论证,助力航电系统架构升级换代。同时,聚焦新一代航电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原型系统研制,持续提升平台成熟度,并同步打造人才高地。
  建设成立电子工程仿真与设计专业实验室,重点围绕电子工程领域工程化应用和设计优化等关键共性问题,从工业设计、热设计与仿真、强度设计与仿真、高速信号设计与仿真等维度,探索提升航空装备电、热、力等多物理场应力下产品耐受能力的有效解决方案。目前,实验室在系统工业设计、板级元器件失效、超高速信号互联、减重散热、轻质合金材料研究、面向天线的高热流密度散热技术研究等多个方面开展攻关,为打造富有行业辨识度的高质量高可靠航空产品提供支撑。
  面向产品谱系化和工程化的“产品线”建设,坚持走专业化道路,积极拥抱不确定性,依托平台创新孵化的核心关键技术,引入模块化开放系统方法(MOSA)的设计理念,规划8类45型典型功能模块,组织提前异步开发,积累沉淀形成一批可复用三化统型功能模块,通过积木式研发模式支撑型号多样化需求,实现敏捷高效低成本的产品研制,打造具备市场竞争力的高附加值、高可靠、高质量的系列化产品,促进企业经营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平台管理 激发创新活力
  建立分层次、多渠道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通过科学管理、创新实践和培训赋能,提升创新“原动力”。近两年,核心计算平台和专业实验室培养出集团公司特级专家1名、一级专家2名、所级专家11名,推选专业实验室首席专家1名、项目副总师2名、项目负责人1名、形成了一支技术水平高、攻关能力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入行业创新体系,建立和主机用户、高校、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国外先进企业等多方利益高度耦合和良性互动的创新共同体。先后与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等著名高校和研究院所深入合作,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转移转化大生态下的优秀成果。
  引入OKR进行项目过程管理、成果管理,显性化发布各专业OKR。近两年先后获得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航空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2项,取得关键技术成果31项,形成CBB 73项,工具9个,策划并申请专利83项,发表论文8篇,领先创新力持续提升。
  在武器装备信息化、网络化、体系化、智能化的大趋势下,在人工智能、云计算、软件定义、微系统等科技前沿技术推动下,未来,上电所将继续坚持平台主线创新战略,持续优化“四位一体”创新治理体系,夯实自主创新能力,深耕分布式综合模块化航电领域,积极打造面向各型军民用飞机等领域的家族化、谱系化产品。依托重大预研项目,主辅协同,在装备智能化、开放式架构、敏捷开发、低成本等维度持续研究,努力突破下一代分级分布智能处理架构技术,为实现航空电子技术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在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再立新功。(航空工业上电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