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722期   20211217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不负时代 不负航空

——记中航工程集成设备有限公司端木兵雷

本报记者 刘文波 姜坤英 通讯员 崔阳阳
  1983年出生的端木兵雷,2012年就担任中航工程集成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设备工程”)项目总设计师,2014年起担任公司副总经理,是公司最年轻的班子成员,在我国跨声速风洞、气候环境实验室、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台等重大航空试验装备科技创新中做出重要贡献。端木兵雷自己也没想到,学空气动力学专业的他,竟然扎根在航空试验设备领域,一干就是15年。
  机缘巧合成为航空试验设备大师的衣钵传人
  “15年了。”问到从事航空试验设备工作的时间,端木兵雷回答道。记者的提问将他的记忆拉回到15年前。
  那时,还是北航空气动力学专业学生的端木兵雷在航空工业设备工程当实习生。实习期间,端木兵雷由航空试验设备行业的老专家赵燕平带着学习。随着工作的深入,他对这家企业也越发地充满了好奇。
  正是从赵燕平那里,端木兵雷了解了航空试验设备工程的重要性,下定了投身航空试验设备工程研制的决心。也正是从赵燕平那里,端木兵雷传承了航空报国精神,激励他积极进取、不断创新。
  70年前,航空工业设备工程的前身——国家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设计处设备室应运而生。它的使命,就是要做好航空试验设备的设计和研发。成立之初,设备室的技术人员就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喷气发动机试车台和活塞式航空发动机试车台,保证空军飞机的维修工作。从此,航空工业设备工程伴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发动机试验设备,还是飞机试验设备、飞机强度及救生设备等领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的里程碑。赵燕平还告诉端木兵雷,设计处设备室还在上世纪60年代,在没有任何外援资料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力量为“两弹一星”的研制,设计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台架推力500千牛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并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套涡轮流量计,保证了该国防工程的成功……
  一师一徒,工作中一个深情讲述、一个全心倾听。潜意识里,赵燕平感觉眼前这个好学的小伙子是块“材料”。
  “成为赵老师徒弟那年,他66岁,我从他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老一辈航空人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我佩服他们,也想成为他们。航空工业设备工程做的虽然是幕后工作,但对整个航空工业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端木兵雷说,研究所深厚的历史底蕴、老师赵燕平的培养,加上工作中对这一领域未来前景的判断,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其他院所的邀请,留了下来。
  赵燕平没有看错,端木兵雷也不负期望。15年来,他先后参与了FL-10气动声学风洞、FL-62连续式跨声速风洞、高精度火箭橇滑轨试验系统、全机气候环境实验室等多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获得了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航空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航空工业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端木兵雷说,与老师相比他是幸运的,他幸运地赶上了好时代。从他2006年参加工作开始,航空工业设备工程的业务范围和服务模式就开始发生脱胎换骨的转变,公司形成了咨询规划能力、设计研发能力、设备工程总承包能力三大核心技术,逐步发展成为全产业链设备工程公司。这其中,端木兵雷也在变化中快速成长,为企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入职当年,亚洲最大多功能低速风洞FL-10气动声学风洞实验室项目批准立项。FL-10风洞是国内第一座砼制预制板装配式风洞,设备所的专家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做过四个砼制现浇结构风洞,29基地和701所几座低速风洞都是这样的结构形式,但是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挫折,施工难度极大。因为洞体内部使用的现浇板脱模之后品质难以达到要求,需要在洞体里用水磨石再精确研磨。但洞体内部曲面非常复杂,机器操作无法达到精度要求,对研发设计、施工技术都有极高要求。
  先是赵燕平带着他做,后来端木兵雷独当一面,逐渐承担起项目总师的责任。经历了8年探索研制,FL-10风洞于2013年正式建成、2014年调试成功,风洞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一个“偏执狂”和他的“偏执狂”团队

   有人评价端木兵雷和他的团队是“一个偏执狂带着一个偏执狂的团队”,FL-10风洞研制的过程,确实印证了此种评价。在项目方案阶段,端木兵雷看到欧洲已经有了这种技术,而且做得比较成功,他坚信自己的研发团队也能做到,为了世界一流的流场品质,坚持用预制板装配结构。他带领研发团队走访了国内很多钢筋混凝土专家学者,对于技术如何实现,钢模板设计施工、浇筑、振捣、脱模工艺、养护工艺,做完之后缝隙如何处理、边角处怎样才能达到要求等都做了极其细致的调研。在设计研发中,每一块预制板的形状尺寸、平面度、凸口的形状、倾斜的角度,拼装受力情况、密封条的处理、混凝土脱模之后孔隙质量等都需要精确计算,仅尺寸链的数量就有好几万个。他们精确计算、设计研发,仅这项工作就做了两年。所有的设计图样、板块尺寸、细节处理等在下料之前,端木兵雷逐个仔细核校,反复查验。到了项目施工阶段,他几乎每天都泡在项目现场,和施工单位一起核验图纸和施工问题,常常施工单位的人都走了,他还会自己一个人拿着手电一点一点地检查施工细节,和图纸比对。
  他要求团队精益求精,一遍遍返工只为追求工程的最好品质。“我们就想做到极致,德国人当年做DNW风洞的时候,最后大约有30%的废板,不合格的废板最后都拿来铺路了。FL-10风洞工程由1096张钢混结构的预制板拼装,我们没有废一张板。”说起风洞的自主研发,端木兵雷为自己和团队的“偏执”感到自豪。
  FL-10风洞建成以后,成为亚洲最大的多功能低速风洞,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航空低速风洞,具备常规测力/测压、铰链力矩等试验能力,指标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爱做填“空”题的他

   航空航天风洞技术因其特殊性和国外的技术封锁,多年来的进步全靠中国人一点点的积累和探索,自主研发的道路十分艰难。“前辈们在那么差的研制条件下都能取得一次次进步,我们没有借口。”端木兵雷带领团队翻阅了大量的国外文献,从公开文献的风洞实验结果反推、钻研,进而吃透技术,捋清实验数据和工程细节,一项项指标去验证、去落实。FL-10风洞之后,风洞项目团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先后完成了FL-60亚高超风洞,FL-61多功能跨声速风洞、FL-62连续式跨声速风洞等的设计和研发。其中,由端木兵雷主持完成的填补国内空白的FL-62连续式跨声速风洞设计,已成为我国空气动力学历史上的标志性战略设施,现已进入全面投运试验阶段。
  端木兵雷说他是一个发现“空白”就激动的人。在研究中发现某个领域落后,内心既焦急,也欢喜。“空白被我发现了。”话语间,透露着端木兵雷敢于挑战的个性。“我享受着填补空白的过程。”
  2019年6月,一张飞机机翼在冰冻条件下做试验的照片在网络上传播。不久,中国航空研究院在阎良组织召开了全机气候环境实验室能力鉴定会。中国商飞上飞院、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工业规划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了会议。
  上面这段文字不长,但透露出来的信息量却足够大——中国有了自己的全机气候环境实验室。航空工业强度所全机气候环境实验室是我国系统组成最复杂、模拟环境因素最多的大型全机综合环境实验室,综合试验能力与世界最先进的国外气候环境实验室相当,填补了我国在综合气候环境试验领域的“空白”。
  看着全机气候环境实验室的这条信息,端木兵雷会心地笑了。这道填“空”题,他得了满分。
  端木兵雷“疯了”吗?

   建设气候环境实验室,端木兵雷深有感触。他曾短暂地参与过前期的工程论证,也知道建设这一实验室的重要性,一直关注着项目的进展。得知全机气候环境实验室立项的消息,他主动请缨,向主管领导提出参与项目建设。气候环境实验室国外严密封锁,国内没有经验可循,项目建设只能边设计、边探索,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同时,还要符合我国工业实际。那年端木兵雷30岁,刚刚在总师的位置上工作1年多。人们疑惑于端木兵雷是“疯了”吗?是什么让他敢于接受如此大的挑战?
  “当时我的同学在新疆进行试飞试验,受天气所限,只能等着适合的温度条件。”端木兵雷说,最直观的就是从事试飞科研的同学完全“靠天吃饭”的无奈状态;另一个让端木兵雷疯狂地要做气候环境实验室的原因是使命与责任。2006年刚工作不久,赵燕平带他到哈尔滨进行试验调试。站在当年赵老师参与设计的FL-9低速增压风洞前,抬眼望去的震撼让他找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有些事总有人要去做。”端木兵雷下定了决心。
  2013年,端木兵雷作为全机气候环境实验室核心系统(空气处理与集成控制系统)总设计师,带领研发团队消化吸收再创新,统筹制定了实验室总体设计方案,使空气循环处理系统、新风系统、载冷载热系统方案更符合国内工业实际水平,也使实验室内温湿度均匀性、动态响应等核心技术指标优于建设目标。施工图设计是项目建设前期的关键一环,团队对实验室工程设计复杂问题,辅以先进的数字化设计手段以三维形式直观展示各系统的位置关系,开展设备、管道安装检查,最终通过3轮迭代完成施工图设计。端木兵雷带着团队完成了气候环境实验室核心系统的研发工作,和航空工业强度所、航空工业规划总院团队一道,历经6年时间完成实验室建设工作,形成了试验能力。也正是他们的“幕后工作”,为C919适航认证奠定了基石。
  “一代航空武器装备,一代地面试验装备”,航空工业各个领域的发展,也正是在一代代航空人的接力跑中完成了每一次跨越。正是靠着一点“偏执”、一点“疯狂”,端木兵雷和他的团队才能攻克一道道难关,填补一点点空白,为飞机研发试验装备创造一个个奇迹。
  而今,身为公司副总经理的端木兵雷,其工作范围已不再局限于技术,在模拟飞行环境、再造环境等领域,他仍然展现着无尽的创造力。依旧是那个空气动力学专业出身的他,又会创造什么样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