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561期   20200410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硬核”奋战 担当有我

——记航空工业上电所某项目党员突击队

本报通讯员 胡涛

在航空工业上电所,有这样一支队伍,为了推动某项目研制,打赢疫情时期的突围战,他们只争朝夕,逆行而上, 用“硬核”奋战书写了新时代党员的使命担当。

使命必达

大年初一。清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扰了正在老家休假的王建勇。“勇哥,单位通知外地返沪人员需要隔离后才能复工,上班时间也推迟了一周,咱们3月底的交付计划可能要受影响。通知大家提前返沪吧,影响交付可是大事!”“我正想跟你们商量呢,咱们赶紧组织视频会,动员大家尽早返沪!”

半小时后,视频连线全部接通。

“我在浙江,可以正常复工。已经与总师系统联系,第一时间通知我们现场联试安排。”

“我在上海,可以正常复工。已经与各家成品配套单位沟通,识别项目交付风险成品,拟定应急预案。”

“我在安徽,可以正常复工。已经重新拟制了成品验收、整站集成交付计划。”

……

听着热烈的交流,身在贵州的许超心急如焚。“怎么办? 临时改签,可是航班买不到票;自驾,返程路程经过湖北, 高速封路;绕路,只能经别的路线‘曲线救国’。”没有犹豫, 跟亲人简单道别后,他匆匆踏上归途。为了绕开疫区,原本2天的行程拉长到足足4天,跋涉了近2000公里,才终于回到上海。

复工第一天,项目团队成员全部归队。

风雪逆行人

疫情期间,出发的飞机几乎成了专机,原本至少三四人的外场联试和技术协调任务,如今全都压在一个人肩上。

集中隔离期间,他积极协调所内软硬件主管,一遍遍梳理技术状态和前期问题,精心编制联试计划,一刻不敢闲着。解除隔离后,白天系统联试,晚上加班排故,半夜整理记录,每天14个小时的工作强度成为常态。面对新架构的软件平台、国产操作系统,以及复杂的系统交联,项目还是遇到一个棘手的难题。事关重大,他没有慌乱,抽丝剥茧,一步步分解操作系统、软件、硬件、网络等多方面因素,终于成功定位问题并迅速解决。此时,联试大厅的钟表显示已是凌晨4点。

“亮仔,好样的!”第二天,主机和联试单位的同事们纷纷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迎来胜利曙光

由于疫情影响,原计划采购的元器件有部分无法按时交付,部分产品延期至3月11日到所,原定于14日开始的总装集成,显得非常紧迫。

“3月12日完成入所验收,3月13日完成成品验收,3月14日开始总装集成,咱们得争分夺秒了!”

3月12日,又是一个凌晨,2时30分。

忙碌了一天的地面站总装大厅依然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阶段“大考”在即,所有成员不敢有丝毫马虎。

“所有待检成品已经完成第三轮自测试,具备检查状态!”

“好,再确认一下产品规范、验收测试程序、检查规程、检测表是否齐备,确保万无一失。”

“收到!”

文件在指间流转,键盘的敲击声在明亮的大厅里回荡, 温暖的灯光照耀下,这群追梦的人仍不知疲倦。

3月13日,成品验收顺利通过,3月14日总装集成正式开始。

识别风险,提前策划,这支以青年党员骨干为核心的年轻队伍,在突发疫情面前沉着应对,勇于担当,扛起了祖国和人民赋予的重任。现在,总装集成工作正紧锣密鼓开展,他们正朝着下一个重要节点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