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333期   20180804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中华经典有哪些?都讲了什么?(三)

——儒家重要经典《尚书》

文 江帆

《尚书》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先秦称《书》,自汉始称《尚书》,又称《书经》。尚通“上”,书是历史简册;《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记事时间上起尧舜,下讫春秋中期的秦穆公。记事内容多数为记言,所记多是君主训、誓臣民和近臣告诫君主之辞,另有少数叙事之篇章。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五十八篇,合序,计五十九篇。《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典籍,是研究我国上古历史的重要文献。《尚书》据记载,原来有关上古历史的简册很多,到了孔子,选取百篇,编订成书。根据后世学者对《尚书》各篇成文年代考证,有些写成于孔子之后。它的编定,当在战国时期。

秦代焚书禁学,《尚书》亦遭此劫。济南伏生,原是秦朝博士,通晓《尚书》。秦焚书时,他把《尚书》藏在墙壁里。西汉初年,求其壁藏《尚书》,已经散失了数十篇,只找到二十八篇,在齐鲁之间传授弟子。伏生传授的《尚书》,是用汉初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的,所以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为了修灵光殿,拆除了一些旧宅,其中就包括了孔子的旧宅,在旧宅墙壁里发现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经孔安国与伏生所传《尚书》对校整理,比伏生本多出六篇。孔壁《尚书》是用汉代以前的古文字抄写的,所以称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约在魏晋之际即已亡佚,今只存篇目。

伪《古文尚书》产生于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献给朝廷一部孔安国作传(即注)的《古文尚书》。梅献《尚书》把伏生所传《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分为三十三篇,另又多出二十五篇,书前有一篇孔安国作的《尚书序》,共计五十九篇。这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唐代学者对梅献孔传《尚书》的可靠性深信不疑,唐初陆德明据以作《经典释文》,孔颖达等据以作《尚书正义》。

到了宋代,开始有学者对梅献孔传《尚书》提出怀疑。首先发难的是南宋吴棫,朱熹继之。他们从文字上考订,发现“增多之书皆文通字顺,非若伏生之书诘屈聱牙”。

《尚书》的通行注本,是《十三经注疏》本,用的就是梅献孔传《尚书》其中古文部分,系魏晋时人写的上古史,作为史料,不可轻信。今文部分,被认为是较为可靠的上古史料,但是具体篇章也应区别对待。如《虞书》《夏书》两部分,都是成文于后世。《商书》中有无商朝遗文,尚有不同看法,但有不少篇是后世拟作之文确是大家确认的。《周书》部分,大都为当时的作品。总的说来,年代越早,成文的时间反而较晚,一般认为多是战国时期追记之作。即使史料来源有所依据,但也难免加进追记者所处时代的政治、思想、经济、制度等方面的特色。所以,在作为史料使用时,仍需慎重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