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296期   20180508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新舟”700团队:为祖国民机事业无畏征途

本报通讯员 龚静

时间进入2018年4月,倚天大楼亮灯的窗户渐渐增多了。严峻的形势,错峰的节点,紧迫的计划,让“新舟”700项目总师团队、管理团队以及承担结构、系统发图任务的相关专业人员进入了加班状态。

“这是一型全新设计的型号,难度很大,压力很大。”项目负责人姚雄华对此感触颇深。项目策划会上,他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鼓励大家:“‘新舟’700这个项目不奋斗是不行的,要克服困难,继续坚持,建立信心。”

在不断摸索和努力中,“新舟”700团队针对民机研制规范和特点,逐步形成了有效推进型号研制的亮点和经验:设计研发,需求先行。首次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基于需求的研发流程和组织体系,在DOORS平台上构建的五级需求体系,发布需求已达6万多条;减重优化,准则先行。结构及系统全面优化减重,按照减重原则,修订设计准则,严肃重量达标要求;数模发图,审查先行。团队严格完成检查分析工作,且具备发图评审条件的,由质量部组织发图审查会,经总师系统评审通过后进入数模发放阶段;项目推进,管理先行。研制管理团队签署项目顶层技术分工协议及管理协议,确保计划下达准确性和考核严肃性。

看得见成绩是为了更自信地前进,认识到差距是为了更明确地追赶。姚雄华认为,“新舟”700团队“没有骄傲自满的资本,也不能有妄自菲薄的理由”。战胜技术管理、流程体系方面的挑战至关重要,但转变和培育民机理念更应放到首要位置。“研制民机更像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需要大家首先从思想上破题。”结构专业副所长韩永志提醒大家,“新舟”700项目是市场行为,无论工艺审查,还是适航审查,一定要严谨细致,按程序推进。

复杂的市场竞争中,没有第二,只有第一。“‘新舟’700采用国际先进指标,性能优于当前同类竞争机型。”型号管理部副部长张慧草说,“这也让很多新的技术问题摆在了团队面前。”短舱设计是世界性难题,团队从控制成本出发决定自主设计,这势必增加了设计难度和风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和人员把型号干好,是“新舟”700项目一直强调并力求解决的难题。针对集成关系多的特点,型号总师董建鸿带领航电专业逐条梳理与飞控、液压、环控等专业的接口关系,计划执行与人员力量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在发图任务中,复合材料结构室主任赵建华的“模块报表监控管理”经验已在“新舟”700及其他型号中得到充分应用;优化减重离不开强度结构专业的密切配合,无论零件大小,结构强度专业每周都要开会细致讨论,相关工作因此取得了显著成绩。

“新舟”700要参与国际竞争,从技术优势角度选用国外供应商就成了必然。“与国外供应商的交流合作更像是一场技术博弈。”张慧草介绍,前期由于缺乏对国外供应商的有效管控措施,导致技术与商务问题交织,客观上影响了项目进度。为此,总师系统加强了对计划输入输出关系的梳理和计划联动性管理;相关专业制定了方案冻结的相关标准,确保方案有效性。面对后续适航符合性验证、供应商详细设计界面冻结,以及总体专业从全局和指标上继续开展重量控制等很多“硬仗”,总师系统将在快速决策方面发挥应有作用,研制团队也将充分总结前期经验教训,不断提升系统性设计思维。

“我们为什么要干民机?”航空工业一飞院院长刘小锋抛出这个问题,“作为大中型军民用飞机设计研究院,如果民机干不好,那就说明我们的能力有短板。民机研制,是融入世界航空前沿非常有效的途径。”民机研制充满挑战,一飞院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研制团队正在不断奋进,努力把这条民机之路走得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