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286期   20180412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将梦想镌刻在祖国的蓝天上

——专访中国首批“八一勋章”获得者、“英雄试飞员”李中华

岳书华 摄

本报记者 马丽元

4月6日,午间的一场狂风骤雨令早已进入初夏的鹭岛气温骤降了十几度,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图书馆的小报告厅内却座无虚席,氛围火热。门外的X型展架上介绍着厦门大学最高层次的学术讲坛——南强学术讲座第866期主讲人、中国首批“八一勋章”获得者、“英雄试飞员”李中华的个人介绍。

从事科研试飞23年,在30余型飞机上安全飞行3150小时,成功处置空中特大险情5起、重大险情15起,多次挽救价值数亿元的飞机和装备,填补两项国内试飞空白,创造多项国内飞行性能纪录,多次率队到国外参加联演联训互动,成功组织第37届国际军体跳伞锦标赛。先后荣立军队一等功1次、二等功6次、三等功7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次、二等奖1次,3次获得“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获得“空军装备建设特别贡献奖”,2007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多次受到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接见,2017年7月荣获中央军委授予的“八一勋章”……

胸前沉甸甸的荣誉勋章串起了李中华30年的飞行人生,可他却一如既往谦虚地说:“这些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我国空军40万官兵,属于和我一起翱翔在蓝天上的所有飞行员和试飞员。”

试飞员是桥梁

链接着设计师、工程师与型号

试飞员是飞行试验的直接执行者和监控者,也是试飞结果和结论最重要的裁决者,可以说,型号研制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由试飞员主导的试飞工作开展得是否顺利。

23年的试飞生涯让李中华与型号设计师、工程师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看来,试飞员更是设计师与工程师最值得信赖的、全方位的“传感器”。“飞机上装有成千上万个用以采集数据的传感器,但这些数据是冷冰冰的,而试飞员却可以基于多年经验给出除数据以外的对飞机的预先判断,这也正是最能体现试飞员价值的地方。”李中华认为,试飞员这个“传感器”有别于其他传感器的地方就在于他是一个人,有着全方位的感知系统,他所提供的评价和判断是直观、有温度的。

2002年5月6日,李中华按照试飞科目安排进行歼10飞机燃油系统特性科目试飞,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试飞员操作极为精细的科目。像往常一样,李中华从阎良起飞后朝着既定方向飞行,在距机场120~150千米时,他突然感到座舱内液压表的跳动有些异于平常,但当时无论是液压表的指示范围,还是各类告警灯都未显示出飞机存在异常。此时的李中华开始有意识地在飞行过程中不断观察液压表,几次观察后,他十分肯定是液压系统出了问题。于是,他马上向地面指挥员报告并申请返航。在朝机场返航的途中,飞机仅向前飞了1分多钟,液压表的指针晃动开始明显加大,在距机场90千米时,飞机主告警灯突然亮起,液压表快速地达到了限制值,李中华立即向指挥员报告:“液压系统有问题,告警灯亮了。”指挥员此时才正式批准飞机返场,而他已经驾驶着飞机向回飞了2分钟了。紧接着,飞机液压油量快速下降,EPU(应急动力系统)系统迅速启动。李中华知道,一旦EPU启动,留给他的时间只有短短10分钟,他果断下降高度,放下起落架加快耗油,飞向机场。飞机降落后,仅向前滑行了几百米,还未来得及转弯就直直地停在了跑道上。

“事后查验数据,确实是液压系统出现了问题,也证明了我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当时再晚半分钟落下,飞机可能就回不来了。所以,每次试飞后,设计师、工程师和试飞员都要通过试飞评述这个环节,把对这次飞行过程中关于飞机和系统的所有评价写下来,找出问题,再进行分析和查验。”李中华介绍说,从这个角度出发,培养优秀的试飞员,充分发挥试飞员的潜能和作用,是我们国家航空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工作。

试飞凭的不是“傻大胆”

更不能论孤胆英雄

对一名合格的试飞员来说,提前掌握试飞对象、试飞任务,并由此分析、预判可能会遇到的突发情况是一堂必修课。但试飞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预想不到的情况,所以,当谈到什么才是试飞员处置突发状况的“不败锦囊”时,李中华肯定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专业积淀。“试飞凭的不仅仅是勇气,‘不怕死’是不管用的,你不怕,飞机还怕呢。型号都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不能止于试飞员的储备不足上。”李中华认为,试飞员还应具备沉着冷静的素质,也就是要对突发状况的后续处置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先稳住自己,才能控制住飞机,条理不乱,逻辑不乱,一步一步,丝丝入扣,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主动,也为自己和飞机赢得生机。”

长期的试飞是一个不断练就试飞员心理素质的过程,具备了有序的处置能力,还要有临危不乱的判断能力。“有时,有序的处置不一定带来有效的处理。比如,发动机停车了,那么就要第一时间启动飞机。但启动也会存在成不成功的变数,一旦成功,你就要保证后续的操作顺利、逻辑清晰;可一旦不成功,你就要及时作出决策和判断。”在李中华看来,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应该来自于专业积淀和充分的“课前准备”。就这样,一个看似环状的试飞员“素质谱图”,圈起了一名优秀试飞员成长的充要条件。

航空事业是一个团队的事业,设计师、工程师不能驾驶飞机上天,那么试飞员就成了他们的传感器;而试飞员参与的试飞任务又来自于设计师、工程师的反复研究和验证。李中华说:“尤其在当今的航空装备研发体系中,任何一个人想要包罗万象是不可能的。因此更要凝聚好团队的力量,有了团队,所有的问题就有了更多的解决方案,会大大提升研发效率。”试飞员与设计师、工程师间的关系可谓是“相爱相杀”,他们不仅是彼此信赖的合作伙伴,更是“争论”问题的好对手,大家在逐渐引向深入的反复探讨中,不断接近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的过程也是试飞员提升自己和能够有效完成任务的重要环节。

矢志不渝的航空情怀

成就今日的航空事业

20世纪80年代,李中华毅然从边疆部队来到陕西阎良——这个看似不起眼,却蕴藏着中国航空业顶尖的人才、停放着中国先进飞机的小镇。“我们刚到阎良投身航空试飞工作的时候,条件很艰苦、技术手段也不足,但在老一辈航空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事业的虔诚和坚守。正是他们的精神和品质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建立起自己的航空工业体系,可以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装备,可以支撑起祖国强大的空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航空工业已经从“望其项背”走到“并驾齐驱”,甚至部分领跑,无数怀揣“航空报国”理想的后来人正朝着更高的奋斗目标努力着。李中华说自己有幸见证了这样的跨越和发展,也有幸在这之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今,以歼20、运20为代表的新一代航空武器装备已经列装部队,其研发速度之快、技术手段之先进,与一代代航空人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不可分割,这也是他23年试飞历程中最大的人生感悟。

2017年,李中华正式退出现役,结束了自己34年的飞行生涯。但他说,自己还没有离开蓝天,他的“航空梦”还在继续,只要有梦想,希望就一直还在。“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很多航空前辈和同行人一直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激励着我、感动着我、影响着我,这也是我能够坚持走到今天的不竭动力。如今,我想把这样的薪火传递下去,用我的经历、我的成长轨迹给更多的年轻人以启发,这也是我应尽的义务。”

在谈到对今后的规划时,李中华眼睛一亮:“我还想发挥些余热,把我这么多年来所学到的、掌握的知识、技能用于我国航空事业的未来发展,比如通用航空领域或是无人机领域等。这么大的天空在等待着我去释放激情和梦想,我还可以继续感受自由飞翔的快乐。但我要强调的是,任何时候,只要国家需要我,民族需要我,为国家贡献永远是我第一位的考虑。”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在他的诗集《飞鸟集》中写道:“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是的,在李中华看来,他的军事飞行虽然已经结束,可未来的天空依旧向他敞开着怀抱,等待着他带着关于蓝天的梦想前去深情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