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741期   20220301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王斌团:重载远航不怕苦,风雨兼程敢向前

本报通讯员 白俊丽
  刚参加工作,就赶上“飞豹”研制;将最好的年华,奉献于技术发展和大飞机研制。跟飞机强度和疲劳专业打了37年交道的王斌团,早已将对于飞机品质的无限追求,熔炼为不知疲倦、刚强耐久的鲜明品格和职业本色,激励着他在航空高科技领域敢打能胜,屡立新功。在第一届国防科技工业先进评选中,王斌团获得先进个人。
  自主创新,打赢了才算真胜
在大家眼里,王斌团是典型的陕西楞娃,做事“一根筋”。正是靠着这样的坚守执着,王斌团实现着对于航空事业的“从一而终”。早在研究生期间,王斌团常背着几十斤重试验件,一路乘坐汽车、火车、轮船、三轮车,从西安辗转多地到试验现场,就是要“一根筋”拿到数据,实现“飞豹”战机的严酷腐蚀环境功能;在国防科技创新项目研究中,王斌团面对无设计准则、无试验条件、无合作对象的“三无”状态,带领项目组坚决不走捷径,坚持学原著找原始资料,硬是翻译出2000页英文资料,研制出了物理样机。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遇到过多少难题,他早已无法统计,但解题的态度却始终如一:“国家就是要把难事交给我们,做难事才能进步。吃摆在嘴边的苹果不甜,一伸手就能摘到果子也吃得不甜,只有用力跳起来够到才吃得有味。”
  专业建设,垒了台阶
才能上台阶作为专业建设负责人,王斌团既把精力放在现在,也把目光放在未来,提出了“强基础、补短板、建手段”的工作目标。他带领团队用了5年时间,编制出大飞机设计流程。发布会上,看到70多分册包含数千个工作项目、8000余页图表,摆了一摞摞的手册,与会领导动情地说:“这是一项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工作。”“手册为我们科研、管理工作提高效率、保证质量提供了有效途径,无近功、有远利。”如今,这一流程已成为设计团队技术协调的“地图”,撰写科研报告的“字典”。
  工作以来,王斌团明白,核心技术只能靠自己。他带领项目团队,坚持十几年如一日,硬是把一件件铝合金结构变成了轻质高效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靠着一块块夯基垒砖,形成了一条条标准规范,编写了1000多份文件资料,研制了5000多件试验件,获得了海量的设计数据,只为心中那份坚守:形成我国自主研发能力,打消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的企图,不再跟跑,要与强手并跑。
  持续奋斗的工作习惯,也让王斌团保持了持续的学习力。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先后与1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合作研究,并通过新课题带动团队进步。在这个团队里,一个个“80后”“90后”设计师成长为能带兵打硬仗的主任师、副总设计师、项目首席科学家等科研骨干,有的还被团中央选调任科技副区长带动两化融合科技事业。
  作为有着29年党龄的老党员,王斌团政治坚定、对党忠诚、励志国防、初心不改。工作以来,他荣获了多项科技成果、立功和表彰。在获得上级优秀共产党员荣誉时,王斌团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是一个地地道道陕西农民的儿子,能成长为祖国航空战线的一名设计师,是党的阳光雨露沐浴,是我的单位几十年的培养,是许许多多师长和同事的教诲帮助。我要学秦川黄牛的坚韧,不挑草料,以俯首耕耘不歇为本,以躬身奋斗不息为源,勇挑重担。要像我们的‘飞豹’战机一样风雨兼程敢向前,要像我们的大运输机一样重载远航不怕苦。”这就是一位飞机设计师的大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