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73期   20210611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112 厂的创建

不会忘记的历史

编者按:
  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航空工业沈飞自1951年创建以来,70年所走过的路,是艰苦创业之路,是“中国歼击机摇篮”从仿制到改型到自行研制一步步发展壮大之路。在这条道路上,几代沈飞人团结拼搏,戮力攻坚,谱写了许多“不会忘记”的历史篇章。《沈飞印记——不会忘记的历史》以沈飞历史小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一代代沈飞人“忠诚、团结、拼搏、求实、创新”,践行“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使命,彰显航空人的优良传统和企业品格。
  1951年6月29日,航空工业沈飞建立,当时的名称是国营112厂,其前身是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又名“鲁班部队第五中队”)。
  1948年11月初,沈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东塔机场”。第一批工作人员进驻后,将该机场改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机务处第三厂(后称空军三厂)。经过十多天的招工和整顿,初步修整了厂房,把能够生产的机床都开动起来。1949年夏,又将黑龙江省东安的两个厂(修理厂和机械厂)全部搬到哈尔滨马家沟,合并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航校机务处第一厂。在沈阳铁西区又新建了第四厂(后称空军四厂),是机械加工、铸造工厂。
  在接管东塔机场的同时,以刘风为首的飞行大队接管了位于北陵机场的国民党“257供应中队”。国民党逃跑时,一些破旧的美制P–51“野马”式飞机及日本军用机的残骸丢得到处都是,仓库里也丢下不少航空器材。在这种情况下,北陵机场成为飞机修理厂,并组建“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机务处第五厂”,熊焰任厂长,工厂的主要任务是修理飞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五厂归属于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1951年,在抗美援朝的空战中,年轻的人民空军不断得以锻炼,航空工业也不断发展壮大。1951年4月,空军司令部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及所属的几个修理厂,移交给刚成立不久的航空工业局领导。6月29日,五厂改名为国营第112厂。此时的112厂正集中全部精力搞飞机修理,逐步由修理走向制造。
  1951年7月1日至9月5日,根据中苏双方签订的苏联援助中国建设航空工业的协议书规定,苏联派来了以总工程师顾问格涅辛为首的航空工业专家组。他们到厂后,首先抓机构的建立,逐步建立健全飞机制造厂的职能机构和生产车间。
  1952年以后,为了尽快发展我国航空工业,上级决定将飞机修理任务全部移交空军自己承担,所需的各种零备件由航空工业局所属的工厂提供。经过1953年、1954年、1955年三年时间的扩建,112厂基本形成了一个初具万人规模的飞机制造厂。
  1955年9月,熊焰等人从苏联学习结束回国,火车路过文官屯时,向北陵方向远远望去,112厂厂区一片灯火辉煌。当进入厂区看到70号装配厂房落成并交付使用时,所有人都心情激动,高兴得跳了起来。
  112厂人员扩编工作发展得也很迅速。中央先后从全国各地抽调大批的优秀干部和技术工人支援国防建设。当时调来一批地、师级和县团级干部。自1951年开始,从山海关桥梁厂、上海等地陆续调来大量技术工人。生产中,这些用钢铆钉造大桥的工人,也学会了用小铆枪铆小铝铆钉了。这时,苏联派来的专家越来越多。为了早日制造出我国自己的飞机来,技术人员虚心地跟他们学习。
  厂房、设备、人员都齐了,剩下的关键是具体生产什么型号的飞机了。根据1953年中苏政府协议规定,由苏联帮助112厂仿制米格-15飞机。
  1956年7月19日,在仿制米格-15飞机的基础上,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56式歼击机(歼5飞机)试制成功了。1956年9月10日,在厂试飞站前广场上,举行了56式歼击机祝捷大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聂荣臻参加了大会。当天,党中央和国务院还发来贺电,祝贺国产56式歼击机试制成功。从1955年3月复制图纸到庆功大会宣布生产定型,前后共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56式歼击机试制成功后,上级和广大技术人员考虑到下一步要自行设计,要从仿制外国飞机阶段向自行设计、自行制造阶段迈进。经过一年的准备,在航空工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112厂成立了以设计歼击机为主的设计室,并为112厂调来了徐舜寿、黄志千、陆孝彭、顾诵芬、管德等专家,厂内选出了叶正大、沙正平等一大批技术人员参加。
  设计室根据当时空军对喷气教练机的需求,开始了歼教1飞机的设计。经过一年奋战,歼教1飞机的木质样机搞出来了,并通过木质样机审查会,很快被批准进行试制生产。一段时间的试制生产后,两架崭新的歼教1飞机终于飞上了天,还在北京南苑机场为中央首长做了飞行表演。后来,空军又提出要设计一种能够代替R-18的前三点式、全金属结构的初级教练机,于是便有了初教1(后称红专502、初教6)。通过歼教1和早期红专502两种机型的设计和制造,我国从仿制向自行设计、制造方面跨进了一步,开始了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探索。
  (航空工业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