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65期   20210514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庆祝建党百年 党领导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70周年影像录(十)

航空工业宏远:
  1965年7月25日,由国营红旗机械厂(现中国航发西航)包建的三原航空锻铸厂(现航空工业宏远)破土动工,从此,又一座航空工厂在西北“大三线”安下了家。


生活从简是淳朴的“三线”职工们的座右铭。



运土平地的宏远职工们在这里建起一座现代化的航空锻造厂。



东方厂的职工们在搬运石料。



在大山中间开出平地的东方厂。



东方厂职工齐心协力架设3.5万伏超高压线路。

航空工业东方: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国营东方仪器厂(现航空工业东方)建厂开工。东方职工或肩扛、或车拉,或抡锤、或挥锨,进行工厂的基建,留下的图片资料里展现着老一辈航空人建设“三线”时的冲天干劲和火热情怀。

航空工业枫阳:
  1966年,贵州国营枫阳机械厂(现航空工业枫阳)建厂。


和所有航空工业的“三线”工厂一样,枫阳机械厂也是边基建、边研制、边生产。



20世纪60年代,枫阳机械厂的职工在这里开始了航空事业。



华燕基建施工中,职工自制砖坯。



华燕建起的漂亮厂房。

航空工业华燕:
  为保证我国自行设计的飞机和空空导弹对液浮陀螺仪表的需求,1966年12月,第三机械工业部决定集中力量,在陕西省汉中地区南郑县境内山区建立国营液浮陀螺仪表厂(现航空工业华燕)。经过近两年的踩点、设计、筹备,1968年11月15日,从宝鸡宝成通用电子厂调入的88人作为先遣队进驻工地。先遣队人员集中食宿在离工地15里之外的新集镇旅社和农户家中。
  厂区建设工程于1970年6月开工。当时山沟里一片荒凉,全厂职工吃的是送到工地的冷饭,住的是竹篱笆工棚,睡的是潮湿的被窝,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航空工业规划:
  在“三线”建设的岁月里,航空工业规划的勘测设计者,在深山老林、荒原旷野,在渺无人迹的不毛之地,实践着他们的理想和誓言,用他们的双手为航空工业的未来描绘蓝图,夯打根基。
  那时,贵州山区条件艰苦,“三线”工厂建在山里,厂和厂之间相隔很远,没有路,更没有汽车。他们背着行李,拿着勘测工具,一走就是三四十里山路,一路见不到人影。饿了,吃几口随身携带的干粮,老乡家的马厩、牛棚、工具间、村里的校舍等,都曾经是他们借以栖身、休整、恢复体力的“旅店”。晚上,忙碌了一天的他们在蜡烛或煤油灯下汇总各种勘测数据和资料并展开讨论。
  经过他们的勘测设计,一座座现代化的大工厂在山沟沟里矗立起来。


在勘测现场席地而坐进行数据汇总和讨论。



规划院首批勘测人员在工地。



群峰厂的筑路工程。




群峰厂的军管、政工办事处驻地。

航空工业群峰:
  国营群峰机械厂(现航空工业群峰)是1970年10月创建的“三线”工厂。工厂位于陕西汉中市西北约25千米的牛头山下,地处丘陵,属勉县褒联区段家坝乡辖区,分布在东营、熊家坪、蔚家湾、李家湾、党家湾5个自然村之间。这里交通便利,有勉汉公路(勉县到汉中)和阳安铁路(阳平关到安康)通过,工厂靠近安阳铁路的史寨车站,这是一个普通客车、货车停靠站,与通往工厂的铁路专用线接轨。


航空工业龙飞:
  1965年8月26日,国营第150厂(现航空工业龙飞)正式拉开了选址建厂的帷幕。厂址选在距安顺市37公里的镇宁县苗族布衣族自治县境内。
  建厂初期,没有房子住,在厂长黄炳辉的带领下,职工们暂住在乡政府一个废弃的大仓库里。随着大批职工和当地民工陆续进厂,大仓库住不下了,于是工地指挥部决定职工与民工一起动手,盖起了工棚。简陋的茅草房,虽然既不挡风也不遮雨,但总算解决了住的问题。


职工竖杆拉线中。

山洞里的龙飞厂开始生产产品。

上、下图为建设初期的609所。



航空工业南京机电:
  1961年夏天,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三研究所(即原第609研究所,现航空工业南京机电)在西安开始筹建。一年之后,在洛阳原军阀吴佩孚的兵营里正式安“家”。到1965年,609所初具规模。从西安到洛阳,是609所的第一次创业。
  1967年,609所经历“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短暂解散之后,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的需要,开始了艰难的第二次创业。新所址选在毗邻襄阳古隆中一个蜿蜒4千米,名曰“樱桃沟”的小山沟里。
  2005年,609所主体搬迁南京与金城集团(511厂)航空产品部分整合,成立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隶属金城集团管辖。
  2013年12月,航空工业再次将南京机电作为集团的独立成员单位进行管辖。2018年12月,成为“航空工业机载液压、燃油与环控系统事业部”牵头单位。


航空工业安吉精铸:
  1966年9月15日,是国营安吉铸造厂(现航空工业安吉精铸)的职工们永远不会忘怀的日子。这天,又一座生产飞机配件、辅件的工厂在贵州深山里正式诞生了。
  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胆略,在搞基本建设的同时,还展开了土法上马搞生产的紧张战斗。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缺材料的困难情况下,经过几十个日日夜夜的苦战,用三根竹竿架起一个用油桶改造的熔化炉,终于试制成功了建厂后的第一个产品——铸铁管。


三个竹竿和一个油桶做成的熔化炉,造出了安吉铸造厂的第一个产品铸铁管。


群山环抱的国营红林机械厂。



航空工业红林: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三线”建设启动。始建于1966年10月的国营红林机械厂(现航空工业红林)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应运而生,厂址设在贵州省黔西县的深山峡谷中,成为011基地进山最深的企业。10月26日,工厂筹建组的30多人由桃井、鱼塘等地搬进一个贯穿山体的天然溶洞。
  1968年初,工厂初步设计的总图、工艺布置、土建设计等进行了重大的调整,3层厂房的总建筑面积达到8670米。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到1970年10月,由工厂职工、中建公司工人和民工组成的基建队伍,基本完成了红林机械厂厂区的基建工程。大规模的基建告一段落,工厂的工作重点由基建向产品试生产转移。

素材来自《航空工业老照片》 整理 岳书华 顾问 李雨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