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58期   20210417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回望逐梦蓝天奋进路 砥砺航空强国新征程

  航空逐梦56载,无论是在艰难曲折中创业,还是在巩固地位中发展,作为我国唯一的航空强度研究与验证中心,强度所不断实现创新超越的蝶变之路,在“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使命中,用令人瞩目的成就挺起了我国航空强度发展的脊梁。
  艰难曲折中创业
  强度专业是航空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建立飞机强度专业研究机构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1965年初,在国防“大三线”建设的高潮时期,国家批准在陕西耀县苏家店建立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同年4月12日,正式批准设计任务书,这一天也成了强度所的建所纪念日。
  强度所一诞生,就展现了“立足山沟胸怀祖国看世界,献身革命志在四方图创业”的豪迈。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强度所仅用时1年多就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设施一流的1号静力试验厂房,并于1968年12月28日圆满完成轰6飞机全机破坏试验。这在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一时期,强度所优质完成了轰6、水轰5、运8、运10、歼8等型号的强度验证任务,研制了手动控制液压加载试验系统等一批重大仪器设备,为我国国防武器装备研制和航空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强度所完成了航空结构静力分析系统(HAJIF—I型)、航空结构动力分析系统(HAJIF—II型)等系列软件研制,编制了《飞机强度规范(试用本)》《飞机结构静力验证试验标准》《航空结构连接件疲劳分析手册》等多个规范、标准和手册,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1项,产生的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运7、运10、歼9、歼12等型号研制。
  自强不息中坚守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三线”工作环境恶劣、信息闭塞及科研人员流失、人心不稳、发展乏力等困难,强度所为了长远发展,争取到国家“三线”调整的历史机遇,于1993年9月1日顺利实现主体搬迁西安。期间,强度所与飞机结构热强度研究所合并,组建了新的强度所。“搬迁西安”“两所合并”开启了强度所发展的新篇章。
  1983~1993年,强度所积极拓展科研生产领域,确保歼轰7、运7系列、运8系列等型号试验任务的完成。强度所历时8年,圆满完成歼8全机疲劳试验,上级给出了“歼8全机疲劳试验的技术与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达到80年代国际同类试验水平”的意见。
  这一时期,强度所承担了近百项课题研究,形成各种规范、标准、手册、技术要求等14种,获部级以上科技成果95项,其中,国家级成果13项。研究成果在轰6、运8、歼7等多种型号研制与改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试验技术上,强度所探索形成了一套全机静力与疲劳试验自动化加载控制、测量分析技术,结束了手动加载历史,标志着强度试验发展进入一个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时代。此外,强度所牵头开发通用有限元程序系统,填补了我国大型结构分析系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在CAE软件行业的垄断和封锁。1986年,强度所在结构力学学科拥有了硕士学位授予权。
  巩固地位中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搬迁后的强度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运行压力。
  强度所发扬“能打硬仗、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精神,持续攻坚,先后完成了歼轰7、歼10、歼11等型号研制任务。1998年,强度所拥有了自己第一个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全尺寸飞机结构静力/疲劳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这一时期,强度所承担了高性能飞机结构疲劳断裂设计及可靠性技术等多项重点预研课题,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了38项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6项,研究成果为歼轰7、歼10等新一代战斗机提供了关键的设计分析与试验技术。同时,在传统军机预研基础上,强度所逐步开始发展民机预研,提升了其专业地位。此外,强度所倾力开发民品,开始了军转民的探索。
  进入21世纪,强度所先后完成了军机科研、民机科研、基础科研、航空支撑等领域50余项课题研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核心技术,获得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6项。研究成果在三代机研制和四代机方案设计,以及新支线飞机和无人机的研制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面对新型号提出的新要求,强度所抓住阎良飞机工业园建设的历史机遇,争取到拓展试验基地的重大建设投资。随着一批新兴实验室的拔地而起,强度所的总体试验技术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核心技术,进一步彰显了技术实力和行业地位。
  奋楫扬帆中前进
  2008年以来,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强度所也驶入改革发展的快车道。2015年以来,强度所始终立足“强度理论的探索者、强度技术的创造者、强度工具的提供者、强度设计的验证者”使命,积极对接现代化强国和航空强国战略目标、航空研究院“五性”技术定位,围绕“大强度、新强度、数字强度”的发展思路,系统谋划了2025、2035、2050“三步走”发展战略,推动强度所和强度专业转型升级,其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得到了长足发展。
  型号研制初心不改,使命在肩。强度所对我国航空型号研制与部队列装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近5年,强度所确保了16个重点型号的按期首飞,累计完成60余架次全机试验任务、540余项部件验证任务、18余万件元件级试验任务,有力支撑了国家航空装备研制。强度所首次完成全机落震试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具备全机落震试验技术的国家;首次完成实验室条件下全状态飞机气候试验,实现国内该领域零的突破;首次完成全机虚拟试验,开创了物理试验与虚拟试验双线并行的验证新模式;型号研制实现了“两大跨越”,系统化支撑了航空装备研制。
  科技发展创新驱动、敢为人先。强度所科研立项成绩卓著,研究经费较“十二五”増长258%;新建气候环境适应性等三个专业,发展结构冲击动力学等三个专业,专业体系持续优化;“一体两翼”强度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完善,国际合作“三三制”架构全面推进,成功融入国际创新体系;突破了大型飞机耐久性/损伤容限、结构冲击实验/评估、全机静强度虚拟实验等系列强度关键技术,并在型号中得到成功应用;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共计4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与“十三五”初期相比,专利年度申请量提高近2倍,发明专利占比提高35%,有效专利增加116%;SCI/EI等高水平论文增加252%。
  技术产业奋勇不息,追求卓越。强度所构建了“以航融航,服务大航空;以军融军,进军大防务;以军融民,支持大工业”的“三融三通”技术产业生态链;立足陕西,布局华东,基本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强度服务供应商,可面向全工业领域提供强度问题一体化解决方案。其中,减振器研制综合实力已居国内前列,振动与噪声控制等技术国内领先,大型非标准化试验装备研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
  党建文化凝心聚力,同向携行。强度所党委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通过“党建+”系列活动,持续壮大专家队伍体系,深耕特色文化建设,不断涌现技术专家,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激发干事创业动力,持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56年来,强度所历经风雨洗礼,愈加焕发生机与活力。发展格局从偏居一隅到多点运行,型号研制从单一试验到全面验证,科技发展从型号牵引到创新驱动,技术产业从立足航空到服务工业,能力建设从满足需求到体系融合,航空强度事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收获了国家重大贡献奖、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国家级奖励8项,主要领导两次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接见,强度所的行业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未来,强度所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引,以最紧迫的责任感、最奋发的姿态、最务实的工作,为全面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持续贡献卓越的强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