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52期   20210326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扛起国家队使命向科技自立自强奋进

子铎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一幅未来五年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作为军工央企,在保军强军和经济发展双重责任下,2020年,航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有力推进。多项重大工程纳入国防科工局“十四五”规划,完成“知识产权质量提升与转换运用工程”验收,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覆盖率超过80%……一连串亮眼成绩的背后,是航空工业主动求变的创新精神的支撑,展现出航空工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独特的优势。
  2021年,航空工业《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集团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领先创新力”作为集团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航空科技创新力量,创建新质航空基础科研能力,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航空科技项目,形成一批在国际上并跑领跑的重大创新成果,实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构建新时代航空装备技术基础体系。航空工业出台的党组“创新决定30条”,更是提纲挈领、精准阐释,为各单位科技创新工作划清重点、指明思路、部署路径。
  聚焦基础研究,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牢的基础。航空工业要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基础创新能力就要过硬,才能将技术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对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卡脖子”难题,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至关重要。当前,航空工业的技术内涵、能力边界和产业组成正在深刻变革,航空科技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和机遇。航空工业要从源头抓起,关注“从0到1”的基础研究,统筹航空技术发展需求,组建跨学科、大协作的航空国家实验室,以国家实验室为统领完善实验室布局,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融通发展,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世界领先的航空科技创新研究高地。
  完善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要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规划纲要就“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要建设一流的企业,就要聚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这个重要支撑,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做到“产业引才,环境育才,平台留才”,争取把人才留住,让人才实力、科技实力真正体现在创新成果中,培养真正的科技领军人物。英雄不论出处,能者尽展其才。“揭榜挂帅”就是要让能者上、让有为者上,让广大科研人员更有获得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共同进步。
  塑造新势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如果仅靠“一招鲜”,很难“吃遍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五指并拢成一个拳头打出去才有力。航空制造目前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全球化产业链,作为这个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航空工业应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激发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统筹上下游创新主体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形成创新合力,真正实现以企业研发为主体的科技创新。
  道虽迩,不行不至。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航空工业要坚定战略目标、抓住战略机遇、保持战略定力,在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上扛起国家队的使命责任,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做好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向科技自立自强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