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242期   20171219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正逢后辈齐奋进 大国航空别先锋

——深切怀念中国航空工业开拓者叶正大将军

飞机设计室部分人员在歼教1飞机前的合影。左起依次为陆孝鹏、叶正大、徐舜寿、王汇青、程不时、顾诵芬、汪子兴。

时任国防科技委副主任叶正大(右三)观看歼8Ⅱ试飞。

叶正大(中)参观航空工业气动院FL-1风洞。

叶正大生平简介

1927年8月22日,叶正大出生于上海。

1948年6月,叶正大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赴苏留学。

1949年9月,叶正大进入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设计专业。

1955年2月,叶正大从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毕业回国,在沈阳飞机制造厂(现航空工业沈飞)任车间工艺员、设计科主任设计员,后参与米格-17引进生产、学习制造的工作。

1956年8月,飞机和发动机设计室成立,徐舜寿任设计室主任,黄志千、叶正大任副主任。9月,开始歼教1飞机设计。新中国年轻的飞机设计团队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设计研制出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教练机。

1961年2月,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率团赴苏谈判引进超声速歼击机米格-21,叶正大随团参加。回国后,由叶正大具体组织领导,完全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将散装件组成了10架飞机装备了部队。

同年8月,国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研究院)第一设计研究所(飞机设计研究所,现航空工业沈阳所)成立,叶正大任副所长。

1965年,歼8设计工作刚开始,总师黄志千不幸空难牺牲,叶正大挑起了整个歼8研制的担子,召集副总师通报情况和研究解决设计工作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多方面征求对歼8飞机总体方案的意见。

1966年11月,歼8研制指挥部成立,叶正大负责厂所全盘技术工作。

1969年,歼8飞机01架实现首飞。

1973年3月,叶正大任六院副院长。9月,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成立,11月,叶正大任副主任。

1975年,3月至8月,在叶正大推动下,空军组织了歼7与歼6的飞机性能对比试飞,全面衡量了二者的性能,歼7终于成为空军的主战机种并得到了进一步系列化发展。

1982年5月,国防科工委成立,叶正大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兼任国家科技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技进步奖及国防发明奖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航空协会理事及国际合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国家科委委员、中国国际单位制推行委员会委员、部分高等院校高新技术开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5年10月,歼8白天型和歼8全天候型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叶正大为获奖代表者之一。

1987年,歼教6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叶正大为获奖人之一。

1988年9月,叶正大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1992年底,叶正大从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的岗位退下,担任科技委顾问。

1998年,叶正大获何梁何利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4月3日,中央军委决定设立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叶正大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直至2012年。

叶正大与航空工业的不解之缘

毛主席题词“建设中国的强大空军”

1948年,叶正大同志作为我国派往苏联留学的21人之一,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征途,就读于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与制造专业,自此与航空结缘。

1950年2月16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访问苏联时出席了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经过种种努力,叶正大这些留苏学生也被邀请到了晚会上。

舞会休息时,叶正大拿着自己的一个小小的笔记本去找总理题词,总理笑着看看他,拿出钢笔,题了“艰苦奋斗,努力学习”八个大字。同学们看到总理给他题字,都拥了过来要总理也给自己题字,因为大家事先没有准备,就都找他要纸,很快就把他的那个小本子撕光了。总理给每位同学的题词内容也都跟他题的一样。

在他去找毛主席题词时,毛主席问他:“你是叶正大吧?”他回答“是。”主席问他学什么专业,他回答说是学飞机设计的。毛主席听了非常高兴,当即亲笔写下了“建设中国的强大空军”几个字。

在这些留学生中有几位同学是在莫斯科大学学政治经济学的,毛主席听他们讲到自己的专业后说:“哦,你们在这里学政治经济学?这个专业的学习需要联系实际,在苏联学还不如回中国结合实际学习。在苏联应学技术。”后来这几位同学遵照毛主席指示,改学了技术专业。

毛主席说的这一番话对叶正大有很大的触动,使他更深刻地理解了党和国家派他们到苏联学习的意义。社会科学、尤其是指导工作实践的政治经济学等学科,应该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否则马列主义理论学了一大堆,不懂得联系实际,肯定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研制歼8飞机的回顾

我国第一架自行研制成功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从1964年开始的,后定名为歼8。在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曲折设计研制后,于1980年3月,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歼8设计定型,进行批量生产,装备部队。

作为歼8飞机的设计师,叶正大同志在回忆起这段新机研制技术发展历程时,深入总结了歼8系列飞机研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以下几点体会:

1、 领导科学的正确决策是研制成功的决定性环节。正确认清形势、接受教训,引导设计队伍下苦功夫做大量的试验研究论证工作,为独立研制自己的歼击机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在自行研制的方案论证工作中,在一些影响全局性的问题上,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广大设计人员的意见,最终做出正确决定。可以说没有领导民主的、科学的正确决策,就没有歼8的今天。

2、 设计、生产、使用三结合的方针,是集中各方面的智慧搞好歼击机研制的有力保证。在酝酿飞机的战术技术要求和总体方案时,到部队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基本符合我国国情和作战环境的战术技术要求和飞机的总体方案。在研制过程中进行了近万次风洞试验,几百次静动力试验和系统试验。在试飞过程中,试飞中心的空地勤人员和技术人员一道排除故障,攻克技术难关。没有使用部门的支持和参与,没有生产试制部门的努力,也就没有歼8的今天。

3、 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和平时期发展歼击机带全局性质的大问题。我们在考虑发展歼击机的时候,在考虑提高其作战效能的同时,有必要考虑经济上的投入和产出。要使作战效能的提高大于经济上的投入——价廉物美,这样歼击机在和平时期的生命力才能更强大,更能得到使用部门的支持。

《2000年中国国防科学技术》的问世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当时国防科工委决定组织编写一部《2000年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希望能科学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的经验,深入分析我国2000年时国家安全环境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发展重点,探索国防科技工业深层次改革等重大问题。

该项工作是在朱光亚同志直接指导下进行的,确定的指导人有:朱光亚、怀国模、叶正大和聂力同志,负责人是王寿云、陈达植同志。其中叶正大直接参与了部分内容的编写。在这项研究中,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战略思想——以整体效益为中心,坚持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相结合,选择跟踪,重点突破。

在建国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叶正大作为一个长期在一线从事国防科研的技术人员,对此有着极其深刻的切身体会:“那些与自己并肩战斗过的同志们和那些奋战在三线边远地区的同志们,他们为祖国做出的无私奉献,感天地、泣鬼神,但往往出于国防科技事业保密的要求,长期不为人所知。这些同志无怨无悔,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求名,不求利,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祖国的钢铁长城。没有他们做出的牺牲,我国的国防科技绝不可能有今天的水平,绝不可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一点是我们所有参加该项研究同志的共识。”

因此,在这个报告中,用了较多的篇幅就国防科技人才的发展政策进行了深入探索,并提出“要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加强国防意识的教育,使全社会都清楚今天的形势和我们的处境,明确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威胁及其对民族生存的影响,从而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国防意识”。

赴航空工业气动院考察指导工作

2015年6月15日,88岁高龄的叶正大赴航空工业气动院沈阳院区考察指导工作。气动院院长袁立、书记王宗文等人陪同叶老参观了FL-1风洞和亚高超风洞,并一同观看了气动院宣传片,袁立向叶老介绍了气动院历史沿革和基本情况。在对气动院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叶老指出:“29基地目前是我国最大的风洞试验研究机构,气动院要多向29基地的老专家、老院士请教学习,取长补短;同时,要多做调查研究,通过实践作出比较、找出不足,要好好学习毛主席实践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道理一万年不会变;最后,作为航空人,要习惯当无名英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力,但一定要坚持。”当天,叶老还向袁立、王宗文赠送书籍《叶正大将军回忆录》。

今天,作为新时代的航空人,让我们以叶正大同志为楷模,牢记“航空报国”的初心与使命,传承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努力学习,艰苦奋斗,为新中国航空事业的腾飞而砥砺前行,不辍奋斗!

(梁晓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