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49期   20210316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专注演绎工匠精神

曹颖妮 杨振宇
  “厉害啊,集团公司特级技能专家!”
  “呵呵,我也是没想到能获得这个荣誉,就是干好本职工作,继续发扬琢磨精神呗。”
  储鸿民是航空工业电源秦岭电气分公司精密加工部的一名钳工,1993年技校铣工专业出身的他被分配到厂里的模具车间从事钳工工作,谁能想到这一纸调令居然成就了一位“钳工大拿”。
  创新攻坚没有尽头
进厂改学模具钳工以后,储鸿民先后从事压铸、塑压、浇注、冲压、弯形等模具的加工制造。“一步一个脚印,关键是在心态上,要有韧劲,要执着于细节。”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引导着他掌握技能、积累经验,逐渐成长为单位模具加工的行家里手。
  储鸿民痴迷于创造各种小工具,而这些简单的工具往往成为保证精度、提高效率的神器。一次,分厂承接了盒体组件、托架等外协产品,相关装配零件多达几十项,绝大部分是钣金弯形件,形状复杂。为保证零件在使用过程中的互换性,每个零件公差要求非常严格,在没有任何现成弯形模具的条件下,要求3个月内必须交付客户。接到任务后,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储鸿民与车间技术人员开展头脑风暴,一起设计制造了10多套简单实用的冲裁、弯形工具。正如他所说:“钳工的探索,三尺钳工台,精确毫厘间,不断创新没有尽头。”
  2015年,储鸿民开始兼任二工段工长,该工段主要负责全公司军民品模具的制造与修理工作。随着公司多型号、多品种的航空电源产品市场开发提速,工段模具制造任务量急剧增加,而新产品的研制周期越来越短,精度要求却越来越高。2017年,车间先后承担了公司102厂两种型号机箱的研制任务,时间紧、难度大。车间领导立即召集工艺人员、加工中心操作者、钳工等成立突击小组,由储鸿民带队攻坚。而他从未加工过这类箱体零件,对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变形量没有实际经验。作为项目负责人,他积极协同工艺和上下工序人员认真分析零件的结构,制定出初步加工工序;在每道工序加工中他密切关注、鼓舞士气、积极协调,做到小心无大事,争分夺秒抢时间,加班加点,早上岗、晚收工,最后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了生产任务。
  积累火候展现技术
2018年,陕西省总工会主办了“陕西省职业技能大赛”,此时的储鸿民已经在钳工的工作岗位上干了25年,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钳工这个手艺活,你得练手感、平衡度,你得琢磨,所谓熟能生巧。”手上不起茧、背上不脱皮那是万万达不到火候的。
  储鸿民回忆道,那时候盛夏酷暑,汗流浃背,比赛整整8个小时,既是对技术又是对体力的考验,选手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内完全靠手工划线,锯、削、挫、钻出完全配合、间隙无差的工件。赛前的练习是必须的,只有靠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手感,手上是什么水平,做出来就是什么水平。赛前的几天他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反复的划线、锯削,他一想到公司把这个机会给了他,自己是代表电源钳工的水平,更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省赛归来,储鸿民拿到了第四名的好成绩,除了名次之外,他感觉收获更多的是优秀同行之间的切磋和交流。“知识易得、经验难求,有时候想半个月想不通的点,别人一句话的启发你就可能受益无穷。”所以,经验的传承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人才培养永远在路上
2019年,以储鸿民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揭牌成立。他作为创新工作室的领头人和夜校讲师,既要攻坚克难、创新助推科研生产,又承担了传承技艺、培养新人的使命。
  创新工作室成立一年多以来,先后设立20多个创新课题小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M700主面板数控加工的工艺攻关》解决了大型薄壁面板盒体的加工难题《MBQF-250(Y)油冷电机壳体加工的技术攻关》利用现有的机床附件组合制成360度全方位划线平台,通过精准划线挽救了几近报废的铸件毛坯,加工过程中自制夹具及刀具确保零件高质量的按期交付,为总装争取了时间。
  储鸿民平时非常注重人员培养和技能传授工作,努力做好传、帮、带。他充分利用分公司职工夜校平台,通过线上讲课、生产现场讲课,以理论知识传授结合实际操作等方式对员工的技能提升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被聘为航空工业职业技能等级考评员后,他积极配合分公司组织开展钳工技能大赛,作为赛场指导员,他不断鼓励员工要以技能提升自信,以技能体现价值。
  钳工、工长、技术能手、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夜校讲师、特级技能专家,身份一直在转变,但他对技能的追求一直没有改变。储鸿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创造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