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20期   20201124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助推高质量发展

刘俊鹏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会既有五年规划,又有十五年的远景目标,为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继往开来,意义深远。
  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在此基础上,会议提出“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为统领“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核心方略。全会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内需、深化改革、三农、国土空间布局、文化、生态、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国家安全、国防等12个领域提出了要求和措施,其中与经济领域直接相关的有7项,分别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贯穿以上重大经济发展目标的一条主线。
  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突显,2035年远景目标中第一项就强调“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技术”等关键词的提及频率在公报中也仅次于“发展”和“经济”,此次更为强调核心技术,芯片、光刻机、操作系统等“卡脖子”关键技术是中长期政策的重点导向。因为只有科技创新,才是实现“二〇三五”与“十四五”诸多目标的核心抓手。只有科技创新取得突破了,才能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中美脱钩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关键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需要通过自主创新,解决类似芯片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为此,全会为“十四五”提出的首个目标任务就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今年出现的新冠疫情也显示产业链全球布局面临一定潜在风险,为此我国需要全面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这是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要原因。全会提出产业基础高级化的概念,注重产业发展根基、价值链契合、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业基础是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底层要素,既包括土地、厂房设备、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还包括产业技术、核心工艺,以及基础产业部门的供给质量与能力。产业基础高级化,更侧重于技术创新与工艺提升、高技术基础产业健全发展,主要是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领域,包括芯片、半导体、关键元件、核心工业软件和核心算法等电子制造技术,以及高端装备、新型材料等,这是实现安全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双循环的必然要求。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同时,会议指出了“十四五”时期扩大内需的两个路径。路径之一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提高供给质量,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居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回流,畅通国内生产消费内循环;另一方面高质量的供给还将引领和催生出新的消费需求,例如,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技术改进和更新换代,能够增强人们的消费欲望,促进居民消费。路径之二是“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这一路径旨在通过打通当前内循环中的痛点堵点,加快形成统一国内大市场,以及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间的联动,全面拓展内需空间。
  更加重视“三农”问题。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直接目标就是通过增加农民收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补齐农村消费短板。一方面,继续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壮大消费基础。2019年我国城镇人口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万元,远高于农村人口的1.6万元。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可比数据,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为60%,在同等发展水平(人均GDP在1万美元左右)国家中明显偏低。另一方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持续拓展升级,这将为“拓展投资空间”提供重要推动力。
  推动新型城镇化。推进国内大循环,需要建立在统筹国内区域发展的基础之上。城市群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战略是我国城镇化的方向,城市群可通过协调核心城市分工引导生产要素的循环流动,在产业布局上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进一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推动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将有效提振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增长。
  加快国防军队建设投入。全会明确提到“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这也是应对外部压力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一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永远不称霸、不扩张,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决不会坐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受损,决不会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侵犯和分裂祖国的神圣领土。一旦发生这样的严重情况,中国人民必将予以迎头痛击!”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双循环战略绝非关起门来搞建设,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这一方面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相呼应,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将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国内和国际市场有效联通,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一是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通过扩大商品进口,培育国内消费市场,带动国内制造业转移升级;二是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开放,全面增强服务业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升级,全面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增长着重发展质量与效益
全会提出“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同时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实早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就提到,要在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结合国内外形势和我国发展基础条件,十九大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提前15年(即提前到2035年),因此也就相应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其实隐含了对经济增速的要求。
  对于中等发达国家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以收入水平为衡量标准的,也有构建不同类型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的。根据IMF《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的划分,发达经济体包括美国、欧元区、日本等39个国家和地区,这些经济体2019年人均GDP平均为4.6万美元,中等偏下水平的地区人均GDP在1.7~3万美元之间。我国2019年人均GDP约为1万美元,要想达到人均2万美元水平,在不考虑通胀等因素影响下,未来十五年需实现年均3.6%以上增速,这实际上是对经济的量和质都提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