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599期   20200904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传承电源西迁精神 坚守航空报国初心

——航空工业电源迁建65周年纪念

建厂交付验收段连城

张嘉义与家人合影


建设中的34号厂房上世纪80年代民用电机生产线型号攻坚AOS精益单元事业部授牌

      本报通讯员 范存 张元武
  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精神”的论述时,航空工业电源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卫平说道:“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使我们深受教育,也使我们联想起电源当年的西迁。为了国防安全并加强内地工业建设,20世纪50年代,航空工业电源从沿海城市天津迁到西北内地条件非常艰苦的陕西省兴平县。无论是我看到的第一任厂长李中垣对这段历史的回忆,还是老前辈段连成当年从天津调来兴平所写的日记,以及听到的许多电源创业者的感人事迹,他们|‘听党的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新进取,航空报国’的境界和精神,和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精神’的实质是一致的,也是我们在新时代要不断传承和发扬的。”
  话说当年电源西迁

       航空工业电源的前身是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器工业局所属的天津电工器材制造西厂(简称“天津电工西厂”),它原先生产电动机、变压器、军用直流升压机、自整角机、发电机和摩托车发电机等,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生产军用产品的技术能力,具有转产航空电气产品的条件。
  1953|年9月7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与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器工业局联合指示,将天津电工西厂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领导,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航空工业电源厂。1954年,国家确定在天津市北郊白庙区建立航空工业电源新厂,列为“一五”期间由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了国防安全并加强内地工业建设,1955年3月12日,国务院决定航空工业电源在天津停建,另在陕西省勘察新厂厂址。经过深入细致的勘察,1955年8月上旬,二机部四局正式决定在陕西省兴平县城的西北潘村一带建设新的航空工业电源厂。
  1956年2月1日,航空工业电源兴平新厂厂区建设开始施工。在缺电、无自来水、缺房住、道路状况差、运输条件困难的艰苦环境下,经过施工队伍和工厂职工的忘我劳动,到1957年9月,提前一年零三个月完成了建厂任务。|
  这就是现在的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航空工业电源)。
  电源人西迁时的情怀与故事

      从天津到陕西兴平,一个是东部沿海城市,一个是非常落后、条件非常艰苦的西北农村,航空工业电源的创业者们是怎样想、怎么干的呢?一代代航空电源人始终坚守“航空报国”的情怀,用行动诠释爱国主义为精髓的“西迁精神”。
  航空工业电源第一任厂长李中垣在回忆录《八十述往》中写道:“到1956年底,兴平航空电源厂建厂工作基本完成。1957年初从苏联进口的设备陆续到货,在工人同志们的努力下很快安装完毕,整个工厂即将正式开工。4月,我带着仍留在天津的1800多名职工、家属集体迁陕……看到如此大规模的搬迁,有的老大娘连煤球、老母鸡都带上了,同行的苏联专家们感到十分惊奇,说即使在苏联,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搬迁也是非常困难的。”

      小故事之一
  一个珍藏了60年的日记本这里有一本2015年征集到的、保存了60年的日记本。
  日记本的主人,航空工业电源原组织部部长、纪委副书记段连城在1955年7月12日这样写道:
  “今天上午组织上正式通知我明天就要离开天津到新的战斗岗位上——兴平。我是多么的高兴!
  自从李厂长动员和传达国务院决定我们的工厂不适宜在天津建设以后,自己想到我是一个青年团员一定要服从党的需要,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的西北,建设祖国的西北。所以今天的通知不仅是自己的志愿,也是自己所意料的,因此愉快的接受。
  关于母亲来天津看病,病还没看出个头绪来,只好让爱人在天津多住些日子,再看看病,照顾母亲,等看的差不多,她们一同回山西。”|
  这就是航空工业电源创业者的家国情怀。
  在2005年9月航空工业电源兴平建厂50年时,段连成回忆道:当领导传达上级关于电源厂在天津停建、迁址陕西省兴平县的决定后,职工中也有故土难离和不愿离开大城市到西北工作的想法。针对职工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党组织及时召开党团员干部会议进行动员,并发动党、团骨干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经过深入细致的谈心、家访,大家的认识提高了,纷纷表态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为了建设我国的航空工业,个人的困难自己设法解决,坚决服从组织分配。这时,我母亲因病由山西老家刚到天津就医,病未治愈,组织上通知我在1955年7月15日到西安报到。我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将母亲托付给爱人在津照顾。这里需要提到的是一位好心的邻居张大嫂,当她得知情况后,主动陪同我母亲去医院看病,并说她不能直接为国家建设出力,但这点事我还是能做到的,你放心去吧。一席话既温暖人心又解决实际困难,这也表现出天津普通群众的友善情谊和很高的思想境界,使我备受感动,至今不忘。这次与我们同行的还有刘耀增同志,他是新婚蜜月未过就要去西北,其爱人在火车站含泪依依难舍的情景十分感人。

      小故事之二
  张嘉义举家迁兴平

      这里有一张照片,是航空工业电源的创业者、设备安装队队长张嘉义当年举家来到兴平后,在厂家属区照的。全家五口其乐融融,幸福满满。
  张嘉义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道:
  “1956年春节正月初三,我和我的家属随同留守处人员一起来到了兴平新厂工地。初三从天津动身,初六到兴平。
  当时宿舍区建设的六、九两个街坊的平房已经使用。我和爱人、三个孩子就住在十一街的一间小房子里,两个街坊只有我们一家住着,还真有点害怕。职工食堂设在附近农村药市村油坊大院,步行时间约15分钟。”
  张嘉义的女儿说:“这张照片应该是1957年冬季照的。1956年我们来兴平时奶奶没有同来,她是第二年来兴平的。照片是在一棵树下照的,这棵树在我家房后(十一街平房),房后是一条土路,再往北就是陇西小学。当时都是庄稼和杂草、树之类的。
  记得我父亲给我们买过两只小白兔,我每天在房后拔草喂兔子。有一天一个当地人冲我大吼,我不知是怎么回事赶紧跑回家啦!直到长大后的某一天突然想起那场景,才意识到我当时拔的肯定是庄稼,多有可能是麦子。
  我家房前有一高台是水井,每天都有牲口在车水,我们吃的就是这口井里的水。有一年下大雨,打上来的水里都有虫子。”
  小故事之三
  难忘激情燃烧时

      这里是陕西省劳动模范郑克敏的回忆。
  我是1951年10月在天津电工西厂参加工作的,到了1953年以后,就开始转产做飞机电源电机。转产以后,1954年,航空工业电源厂成为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原来选址在天津,后来又迁移到西北内地陕西省兴平县城附近的农村。当时兴平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大家都没有怨言。在天津动员时就说参加重点建设是很光荣的,为祖国建造飞机。来兴平的人要求都是比较高的,大家都很高兴。那时候人们一般没有个人要求,一心一意都是为了工作。
  我是1956年6月5号来兴平的,当时我已怀孕6个月。|
  到了兴平后,一看都是麦地,满地都是泥。刚从大城市来,落差大得很,但是大家情绪还是挺高的,觉得做祖国建设者还是很光荣的。那时候我们的生活很艰苦,没有自来水,就是喝的井水,打上的井水沉淀一会就是一层泥。1956年该收麦子时连下40多天雨,麦子就都发芽了,我们当年吃的麦子咽都咽不下去,是粘的。就在那样艰苦条件下,大家依然情绪饱满,就是想一心一意的把祖国建设好。我们干线圈这一部分,大家生产热情相当的高,说加班就加班,自己没有什么要求。我记得那时候的工艺员、设计员,他们吃完了饭就到厂里去,晚上22点以前没见过他们办公室的灯灭过。
  有部电视剧叫《激情燃烧的岁月》,我觉得当年我们经过的就是一段燃烧着革命激情的日子,至今回忆起来,仍然激动不已。
  不断传承的电源西迁精神永远坚守的航空报国情怀历经65年沧桑洗礼,一代代电源人执着追求,不忘初心,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在大西北建成了新一座中国现代化的国防军工企业,与当时建成的其他主机厂、发动机厂和机载厂共同形成了我国第一代航空工业,彻底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飞机的历史。
  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动乱时期,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努力排除干扰,坚持开展科研生产。1969年12月,工厂成功研制出QDX-12双发起动箱,提高了飞机发动机的起动速度,深受部队好评,并于1979年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1979年12月24日,时任厂长鞠庆臻、总工程师王新民从北京领奖归来,受到全厂职工夹道热烈欢迎。
  20世纪80年代,面对航空工业军品订货陡降的形势,工厂干部职工始终坚持军品第一的方针,克服各种困难,确保航空科研生产任务的完成。并且依托航空电源技术优势,调整组织机构,进行技术改造,多方位开发民品,走上了第二次创业之路。
  20世纪90年代,在航空工业电源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工厂的干部职工坚守“航空为本”这一航空人的职业情怀,始终把抓好军品科研生产放在第一位,打好某型飞机电源研制攻坚战,在“建国50周年国庆阅兵装备工作”中受到表彰,并且在某重点机型电源研制、某号工程改造中做出了突出成绩。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军转民第二次创业的艰苦,更是饱尝了20世纪90年代严重困难时期的艰难,进入新的世纪,工厂迎来了使企业脱胎换骨的发展新机遇:军品任务骤然增加;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脱困工作高度重视,制定了12条实现改革脱困政策。在这一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工厂制订了“三年脱困、五年进入良性发展”的战略目标,干部职工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成功地打好重点型号研制和资产重组两个攻坚战,使工厂跨入新的发展时期。
  风雨征程路漫漫。65年来,航空工业电源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从测绘、仿制到自行设计、自主研发,从单一产品到系统集成的科技创新之路。工厂始终坚持军品第一,航空为本,即使在异常困难时期也不忘强军强国初心。五六十年代,从简单的仿制生产开始,到1979年荣获第一个航空金质奖,以及80年代国家引进“斯贝”发动机项目和实施某工程,建立起了我国油冷交流电源技术体系,也使我国成为世界继某国之后第二个掌握变速恒频发电系统技术的国家;90年代初期,通过开展X工程国产化项目,特别是随后研制并成功装机批产的重点项目电源系统,成为我们掌握三代机电源技术的转折点。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创业,勇攀科学高峰,不但在这片黄土地上建设起我国航空电源系统和航空发动机点火系统的设计研制生产基地,确定了航空工业电源在我国航空电源专业研制和生产基地的地位,而且先后为我国军民用飞机、在研的新型飞机和各种导弹研制生产了百余种、50多万台套优质的航空电源系统和百万件航空发动机点火系统产品,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和部队武器装备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工厂研制生产的交直流主电源系统,几乎覆盖了中国国产飞机对航空电源的需求。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作为新时代西迁精神的新传人,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深刻变化,面对军民深度融合的激烈竞争,面对繁重的科研生产任务,面对深化改革的重重压力,更需要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2007年1月29日,航空电力系统研发中心奠基仪式在西安高新区隆重举行。航空电力系统研发中心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充分满足了用户需要,进一步提高了公司整体的航空电力系统研发能力,为多个重点型号电源系统的研制提供保障、为新一代航空电源的研发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配套建设的专业实验室进一步强化了航空电力系统的试验及验证能力,进一步完善了航空电力系统试验验证平台。
  进入新时代,航空工业电源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一心、两融、三力、五化”发展战略,始终牢记航空为本的政治责任,强军首责的使命担当,全面助力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对公司发展战略进行再定位,提出了“全力构建研发驱动、设计制造一体化的创新型企业”的战略新目标。2019年以来,电源聚焦新的发展战略目标,以推动航空电力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牢牢掌握电源系统领域技术制高点,型号研制、质量攻关、管理创新、改革发展及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扎实成效。公司从变革研发体系入手,先后两次召开研发模式研讨会,优化研发体系流程,改进研发工具方法,强化研发队伍建设,为公司“研发驱动”战略落地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型号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核心机”计划、机载专项等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两化融合”、电机维修单元、电子厂精益单元改造持续推进;外场保障团队主动前往各部队和片区,多次得到部队好评。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顺利实现“半年任务半年完”的“双过半”目标,广大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空前高涨。
  公司坚决贯彻落实集团党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专业化整合与能力提升等重大举措,2019年8月22日,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谭瑞松为机载电力系统事业部授牌,持续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实现机载产业高质量发展,迈进全球行业发展的先进行列。作为牵头单位,电源按照“一统一、五协同”的运营思路,全面对接航空机载电力专业技术发展趋势,提升电力系统整体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积极探索事业部实体化运营。成立的七个专业办公室充分发挥了牵头组织和协调作用,在型号研制、联合攻关、技术共享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联合各成员单位组建了多个项目团队,对接四大主机厂所,探索“主机+事业部”协同发展模式,共同建立联合项目论证团队,聚力解决主机关注技术质量问题,将事业部发展成为有机协同组织,提升了事业部系统供应商能力。
  2020年,公司以“变革创新”为主题,聚焦各业务领域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及难点、堵点、痛点展开工作计划的评审,着力推动设计研发、精益生产、服务保障、质量管控四大领域变革,加快市场开拓、人才保障、基础管理、党建廉政四种能力提升,确保实现“A级”经营业绩的目标。全体干部员工积极响应“每天进步一点点”“变革创新,从我做起”倡议,形成了公司全新的精细有效的运营管控系统。电源人以智慧和汗水诠释了变革创新精髓,在变革创新中践行“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
  航空报国六十五载,忠诚奉献几代春秋。当年航空工业电源西迁建设日夜兼程踏下的那一行行足迹,依然坚定不移地向前延伸;航空工业电源西迁建设中那震天的号子犹如命运交响,依然催人奋进。六十五年岁月,在电源人的脑海,西迁的电源人永远年青。西迁留给世人最重要的、一代又一代电源人用万丈情怀和满腔热血铸就的“听党的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新进取,航空报国”的“电源西迁精神”,成为电源人的精神血脉,成为航空工业电源阔步新征程、引领电力事业发展、永远坚守“航空报国”初心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