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583期   20200703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董秉印:山河励箭酬英雄

本报记者 吴琼
  凝望99,感悟99,中国共产党99年的每一段征程,都不仅仅是年轮叠加之旅,更是初心守望之行,是使命延伸之途,是无数共产党员忠诚奉献之路。
  “七一”前夕的今天,6月30日,20年前的那个一如往常的早晨,董秉印因心脏病突发倒在了他熟悉的上班路上……
  他是新中国培养的最优秀的空空导弹专家之一,曾担任多型导弹的总设计师,创造了中国空空导弹研制史上的多个第一,是航空人心目中名副其实的“航空科技英才”,是科技战线上的英雄。
  活着,树一面旗帜;倒下,立一座丰碑。
  “20年虽然可以改变很多,但也有些东西像是深深地刻在心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6月30日上午,纪念董秉印同志逝世20周年主题报告会在洛阳市航空城会议中心举行。报告会采用情景演讲、影像再现等形式,从家国情怀、报国精神、严谨作风、清正人格等不同的角度讲述了董秉印同志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格,带领大家重温了一段69年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奋斗史,使人们更加了解“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人群体,传承伟大不朽的民族精神。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优秀空空导弹专家之一,董秉印曾经身兼多型重点型号总设计师,创造了中国空空导弹研制史上的多个第一,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年如白驹过隙,董秉印把生命的句号画在了祖国航空事业奋起直追的新征程上,他身上的航空报国精神在代代航空人身上一脉相承。
  蓝天逐梦不辍春秋“每年的今天我们都会以一种平和、温暖的方式去纪念董秉印,像对故人一样去缅怀,像对亲人一样去悼念。”中国工程院院士、重点型号总设计师樊会涛在报告会上追忆着。如今的他,从董秉印手中接过研制新一代空空导弹的大旗,带领团队继续开拓创新,勇攀高峰,努力实现我国空空导弹历史性跨越。
  怀念是为了永远地铭记,追寻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在航空人的心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20世纪90年代,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研制的某型空空导弹批准立项,实现了中国空空导弹从仿制到自行设计的跨越。型号总师董秉印带领团队,由此开始了极为艰辛的创业路程。
  经过4年的艰辛准备,某型号通过立项论证,中国空空导弹终于走上了自主设计的新征程。许多人依然记得,董秉印讲到型号立项的曲折艰辛、九死一生,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当年8月,外场试验首发失利,作为总设计师,董炳印压力大到连续几天睡不着觉。现场会上,想到型号的前途命运、想到并肩作战战友们数年来的付出,他哽咽了:“这么多同志跟我干,我没干好,对不起国家。”在顶着重压艰苦奋战了数不清多少个日夜后,首个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空空导弹成功定型,也就是从那次攻关开始,董炳印的心脏病越来越严重。但担任型号总设计师的他,每天依然工作十几个小时,在科研的道路上,他押上了生命在和时间赛跑。
  董秉印曾说:“我们要自力更生,有民族自尊心。我们还要用蹦一蹦、跳一跳可够到的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我们的新型导弹中去。”既具有科学家的严谨作风,又具有领导者的勇气和胆识,这是大家对董秉印的一致评价。
  61载有限生命,从山河破碎到祖国强大、从受人欺凌到国泰民安、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董秉印始终坚守着航空报国这一精神原点。
  38年铸箭生涯,从在国际上率先推算出某数学模型到自行设计研制空空导弹,再到担任两个国家重点型号总设计师,董秉印心系国家、不辱使命的状态始终在线。
  追寻缅怀山高水长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为人做官,董秉印始终保持着公仆本色,那些留存在同事、晚辈、学生心间的记忆,每每提起依然令人温暖而感动。
  “技术问题是不讲情面的,我们只有老老实实把问题真正解决了,科研工作才能取得进展。”董秉印一直领导航空工业导弹院的科研工作,他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体现在科研上,更体现在生活中。有公共汽车不打车,有招待所不住宾馆,有食堂不下饭馆。哪怕手里握着巨额经费,他也从不为自己多花一分钱。董秉印总说:“型号的钱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我们只有研制的责任,可没有享受的权利。”
  追忆过去,导弹院原副总师洪信镇总是会想起和董秉印一起从西安坐硬座回洛阳时发生的一件小事。那是1987年,车厢里有一位面熟的年轻人坐在对面,经了解他是院动力车间的一位空调工程师。董秉印详细了解了他的工作、生活情况,询问了小伙子工作中的困难,征求他对中心工作和对培养年轻科技人员的建议。小伙子说了他的工作情况,并说他上班没有办公桌。董秉印当时把这件事记在了他随身带的一个小本子上,回到洛阳后催促有关部门协调,直到问题解决。有人说这是否小题大做,董秉印一听有点急了,说:“这怎么是小事呢?一个工程师,即使是在车间,他总要解决一些技术问题,没有桌子怎么能行?我关心的不只是一张桌子,它关系到年轻人目前的工作和今后的发展。”
  “一张桌子是小事,关心人才是大事。”董秉印说,空空导弹的发展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人才是无价之宝,没有人才什么也搞不成,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一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他的一席话,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更打动了年轻人的心。董秉印还具体制定了一些规定,比如召开技术讨论会时,请年轻人优先发表意见等。董秉印以身作则,而且培养和带动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骨干。这些当年的年轻人如今已是航空工业导弹院的栋梁,他们不会忘记,在他们的成才之路上得到的教诲、鼓励和关怀。
  有一种说法,人这一辈子会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心脏停止跳动,生物学上的死亡;
  第二次是在葬礼上,随着人们的鞠躬,社会价值的死亡;
  第三次才是终极的死亡,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将你忘记……
  航空铸箭人不会忘记,航空人不会忘记。和樊会涛一样,大家都说,董秉印离开的这些年,“却一直与我们如影随形”。在型号研制中每逢重大技术决策,樊会涛总会想,董秉印会怎么分析,会怎么抉择。在型号研制最困难的时候,他会到董秉印的塑像前详细汇报,在和董秉印的无声交流中梳理思路,汲取力量。
  董秉印的博士生、导弹院副院长、导弹院总设计师刘代军提起老师时说:“时过多年,我经常会想到底是什么一种力量支撑着导师这么努力地工作,最后想明白了,这一切都源于导师对国家的热爱、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强大的期盼。”他记得当年导师去世后,师母整理东西时发现导师写的一首诗,是在女儿董晓菲画的一幅老骥伏枥的素描画上面写的:“爱国儿女永向前,昔日成绩搁一边。先进导弹事未成,更需奋蹄不用鞭。”刘代军说:“这几句诗一直激励着我、提醒着我,在取得一点成绩、型号取得阶段性进展时我都会说给自己听、说给同事们听,激励自己和大家在成绩面前保持冷静和谦虚谨慎,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
  追寻20年来董秉印镌刻在每个人心中的印记,我们找到了家国情怀最生动的诠释。在他奋斗事迹的勉励下,从导弹院延续到全体航空人,大家在勇于创新上下真功、在科学严谨上下苦功、在强化作风上下实功,把传承转化为动力,把责任扛在肩头,善作为、重实干、保节点,用闯劲、韧劲、拼劲去抢抓任务节拍,在“双线作战”的号角声中接力续写着新时代航空强国事业的新成就、新辉煌。
  航空工业全线将以董秉印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践行航空报国之志,牢记使命,强化央企责任担当,坚决打赢“十三五”收官之战,向着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加速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从一个人到一种精神,跨越生死的桥梁,倾听时空的回响,我们追寻,是缅怀更是传承,召唤出更多人传承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使命担当,坚定所选择的道路,明确要奋斗的方向,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