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209期   20170926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加强审计监督 强化风控建设 为航空工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强治理、反腐败、控风险、防流失”的重要监督力量,在推进国有企业规范化运行中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与风险防控,关系着航空工业长远发展大计。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航空工业各级审计机构聚焦发展战略和中心任务,坚持问题导向与风险导向,以“强管理、控风险、促发展”为目标,在完善工作制度与流程、推进创新转型、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集团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实现航空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聚焦形势任务,把握审计脉搏

“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紧紧抓住国家经济政策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新机遇,积极应对集团公司转型发展对审计提出的新挑战,始终是集团公司审计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要围绕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境外投资以及企业领导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做到应审尽审、有审必严。要健全完善相关审计制度,让制度管企业、管干部、管资本。国企国资走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要跟进到哪里,不能留死角。”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中强调。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对完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制度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为集团公司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

(下转二版)(上接一版)

集团公司各级审计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通知》、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的通知、《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部署,积极将审计监督作为集团公司运营管理的重要制度安排和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努力推进“审计全覆盖”,建立健全经常性审计机制、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配合机制、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及责任追究机制、审计结果报告和公告机制等,创新和改进审计方式方法,推进了审计监督常态化开展,为集团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监督保障。

五年来,按照国资委“瘦身健体、提质增效”要求,集团公司党组高度关注资产低效运营、“两金”占用高、亏损企业幅度扩大、投资链条长、企业数量多、产业领域宽、部分产业经济增长乏力、经营风险事件频发等突出问题。各级审计机构融入中心,聚焦大量对外投资、工程建设、科研技改、科研费超垫支等项目,以及并购、上市、重组等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活动,有的放矢开展“问诊把脉”和“自我体检”,大胆揭示重大问题和潜在风险。五年来,集团公司各级审计机构共完成审计项目27890项,审计涉及资产总额28446.07亿元,审计发现问题36259个,揭示风险事项3778个,提出审计意见建议29550条,采纳审计意见建议27381条,审计问题采纳率92.66%,较好发挥了内部审计在依法合规运营、全面提质增效、强化经营管理、加强权力约束、识别防范风险、促进战略落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了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要加强审计工作,特别是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工作寄予厚望。谭瑞松总经理要求,内审工作要向国家审计署看齐,提出“审计不仅仅是发现问题,还要总结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推动经营发展,要从发现问题,向解决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转变,实现审计功能的拓展。”五年来,集团公司不断拓宽审计监督价值领域,围绕审计价值增值和监督作用发挥大胆开展业务创新,依托OA网平台开发了“审计公告与整改动态”系统专栏,定期进行审计结果公告与审计问题整改情况动态公示,建立了“分工负责、信息共享、联系畅通、督导及时”的审计整改联动工作机制,促进了审计整改“闭环归零”管理;通过严肃开展审计问责,强化了审计问题的整改力度,起到“敲山震虎”的警醒作用;通过审计结果公告、审计整改与问责、风险防控等一系列举措,使各单位会计工作基础不断夯实,内部经营管理逐步规范,遵规守矩意识持续增强,管理粗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风险控制意识显著提高。

落实主体责任,夯实审计基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五年来,集团公司大力推进审计主体责任落实、审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持续加强对所属单位的垂直管理、双重组织管理和宏观业务指导,促进了审计业务制度化、流程化和规范化。

五年来,集团公司以“加强领导重视、提供机制保障”为重点,大力强化审计监督主体责任落实,要求企业主要领导强化审计工作管理力度,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集团公司审计部门狠抓“监督、执行、评价、问责”,通过定期开展审计结果公告、审计整改与问责,不定期开展审计工作巡检和审计主管领导工作述职等方式,监督检查所属单位审计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探索建立内部审计主体责任落实和考核评价机制。各所属单位主要领导把“抓好审计工作、发挥审计价值”作为企业发展内在需要,进一步落实集团公司党组提出的“对审计发现问题不解决的是失职,经验不推广、有问题不处理的是渎职”具体要求,努力做到“四必亲”(亲自阅示审计报告、亲自指导审计业务、亲自过问审计问题整改与问责、亲自保障审计资源配备),较好地解决了基层审计主体责任缺失和淡化弱化的问题。

纵深管理,制度先行。五年来,集团公司从强化审计工作制度规范入手,不断建立完善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审计管理系统,逐步形成涵盖决策指挥、现场审计、业务管理、质量控制等各环节的审计制度和机制。制定下发《加强直属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意见》《审计问责实施细则》《全面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做好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管理审计暂行办法》《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管理暂行办法》等内部审计制度30余项,对所属单位系统化、规范化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了有效指导。

五年来,集团公司建立起内审实施相对垂直管理的框架体系,集团公司审计部门对各直属单位、成员单位审计机构和人员实施“双重组织管理”;通过大力推进内审组织体系建设,形成了集团公司总部及地区审计特派组、直属单位和成员单位的分级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形成了精干高效、规范履职、和谐畅通的审计垂直管理工作体制;通过强化基层审计业务指导,促使所属单位逐步建立起适应实际需要的内审制度体系、流程体系和工作规范,从审计职能定位、组织领导、审计管理、审计整改与问责等方面做出了系统安排,初步构建了以《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为基础,以《内部审计手册》为规范,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实施细则》为控制标准的审计工作管理和实施体系。

集团公司积极打造审计“铁军”,积极推进审计职业化和专业化,坚持每一至两年组办一次行业审计工作专题培训,内容涉及审计准则及实务、管理审计和CIA职业资格考试等,累计培训审计人员2000多人次,培养造就了一批“核查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应用的强手和精通管理的专家能手”。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内部交流等多样形式,帮助审计人员优化知识结构、更新职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保持良好的职业胜任能力。结合年审工作总结,集团公司坚持每年开展审计工作业务总结交流。在审计项目实践中,以实战方式促进“以老带新”,潜移默化地进行审计技能“传帮带”,提高审计人员实战能力,为年轻同志搭建了快速成长成才的平台。鼓励和支持审计人员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教育、计算机操作级技能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考试,部分单位设立了总(副)审计师制度,并积极选派审计人员参加美国MBA学习或到集团公司和地区审计特派组挂职锻炼,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专家人才,为审计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沈家军等2名审计人员获“全国内部审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航空工业庆安等3家成员单位获“全国内部审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张燕等5名内审人员获集团公司“航空之星”荣誉称号。

依托主要抓手,创造审计价值

财务决算审计、经营业绩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管理审计是集团公司审计业务的主要抓手和重要组成。集团公司审计主动感知经营运行苗头性问题,揭示和反映问题隐患,审计发现的问题与审计建议相互呼应、有机统一,发挥了审计“治病强体”的功能,创造审计价值。

对重点涉密单位和直属单位实施年度财务决算与经营业绩审计(以下简称“年审”)是集团公司的审计惯例。年审涉及的资产数额约占集团公司资产总额的一半,年审发现的问题数量约占全年各类审计问题总数的三分之二。年审除了为集团公司财务决算和经营业绩考核提供鉴证,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发现和揭示各单位在会计核算、资金管理、重大经济和管理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风险。五年来,集团公司审计部门会同地区审计特派组,克服种种困难,统筹安排,有序实施,高效作业,成果显著。将集团公司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纳入年审检查内容,是航空工业审计工作的一大“特色”,有效推动了集团公司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企业依法合规决策、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重要措施。五年来,按照“离任必审”与“任期三至五年一审”的要求,集团各级审计机构共组织实施了经济责任审计 4166项,初步实现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全覆盖”。各所属单位在建立完善本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规范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一些单位将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拓展至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以及设备利用等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得到深化;有的单位实行子企业领导“离任必审和两年一轮审”,将经济责任审计向采购和财务等重点职能部门负责人延伸,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年来,集团公司聚焦发展战略和年度改革发展主题,从服务大局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和风险导向,通过“领导点题、互动选题、风险出题”,从事后审计到过程监督推进审计关口前移,向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全过程延伸,开展了投资管理、贸易业务、工具管理、EVA、存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科研经费超垫支等数十项管理审计和专项审计,努力做到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作为”,有效促进了被审企业规范运营、合规管理,为集团公司总部和各级单位决策部署精准发力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审计转型

打铁还需自身硬。新形势、新任务对审计工作自身建设也提出新要求,创新是推动审计事业适应新常态和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五年来,集团公司审计工作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采取新举措,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和监督水平。

五年来,集团公司从加强审计资源调配管理入手,树立“上下一盘棋”的大局意识,通过对所属单位审计资源的统一调配,集中优势力量实施重大审计项目,较好解决了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集团公司地区审计特派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面对新的形势任务,集团公司成立直管审计中心,建立由集团公司直接管理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审计队伍,并探索建立特聘审计师职业团队,遴选一批不同专业结构、工作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特约审计师,以满足审计任务增长和审计功能拓展的需要。

五年来,集团公司审计部门与计划财务、人力资源、规划发展、纪检监察等部门建立了协调顺畅的“横向协同”关系,与所属单位审计机构之间建立了步调一致的“纵向协同”关系,建立起“分工负责、信息共享、联系畅通、督导及时”的审计整改联动机制,使审计工作由封闭的“单兵作战”模式向“多兵种协调作战”模式转变,进一步发挥了各级监督机构的整体合力,提高了审计计划和执行的精准度和契合度。

五年来,集团公司不断完善审计整改制度与流程,进一步明确整改责任主体,强化整改要求,坚持“制度未完善的不放过、资金未追回的不放过、责任未落实的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建立“问题清单”,实行“对账销号”管理,利用“审计公告与整改动态”信息系统,严格执行审计结果公告与问题整改,审计问题整改完成率达81.5%;各所属单位积极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审计整改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加大跟踪督促整改力度,实现了审计工作闭环管理。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建立,使审计发现的问题及相关责任人无可遁形,提高了审计监督的严肃性。

五年来,为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促进依法经营,集团公司建立了审计问责制度,成立了问责领导小组和合议小组,规范了问责流程和要求,拓展了问责领域,细化了问责条款。按照“有责必问,应改尽改”要求,集团公司连续两年对年审发现的重大违规问题开展严肃问责,强化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起到了“敲山震虎”的警醒作用,树立了审计工作的权威。

五年来,集团公司审计部门通过对审计报告的“深加工”和“细加工”,由“病历本”转变成为强肌健体的“一剂药方”,深入增加审计意见建议的“含金量”和“附加值”,为集团公司党组、董事会、监事会和有关业务部门决策提供支持依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及时对有代表性、典型性、启发性的审计事例撰写成审计案例或教学案例,建立起审计问题和处理处罚数据库、审计整改数据库,为基层审计业务的开展提供良好借鉴;通过定期组织审计工作团队开展审计案例征集和审计业务交流,分享审计工作经验与成果,促进了内部审计工作整体水平提高,找到了提升审计成效“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

根据中央八项规定、国家审计署有关纪律要求以及集团公司党组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纪律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制定了《航空工业内部审计工作纪律》,对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任务期间的工作纪律进行了严格规定,采取在被审计单位公告审计工作信息、纪律及举报联系电话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为加强作风建设、坚持职业操守、规范履职行为、树立良好形象、保持审计独立性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的审计工作队伍创造了良好氛围。

强化风险防控,规范内控管理

病成而后药、乱成而后戡,不如病未形而除、乱未成而治。五年来,集团公司按照财政部、国资委要求,筑牢“安全网”,加固“防护栏”,“从零起步”开展风控体系建设,探索、试点再到全面推开,初步实现风控体系建设“全覆盖”,建立健全风控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推动风控体系运行机制有效运行。各级单位风控意识持续提升,风控体系建设初见成效,风险管控“三道防线”作用有效发挥,专项业务领域风控管理逐步完善。

集团公司在三批风控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基础上,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推进风控体系建设覆盖集团公司各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与主要业务流程。截至2016年底,所属企业中634家单位独立开展了风控体系建设,95家单位列入2017年风控体系建设计划,这部分单位经济规模占集团公司总规模近九成,其他单位的风险管理纳入上级单位风控体系管理,集团公司风控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

按照董事会改制要求,集团公司总部和各直属单位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了风控管理职能机构,初步构筑起全面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2016年底,集团公司各直属直管单位均明确了风控工作领导机构和风控职能部门;605家三级及以下单位明确了风控工作领导机构及风控职能部门;全集团共配备风控工作专兼职人员共2161名。

集团公司结合风控体系建设试点阶段积累的实践经验,编制下发了《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指引》《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监督与评价指引》《内部控制评价指引》。集团公司总部及各级所属单位,在部分业务领域中逐步建立专项业务风险管理制度。部分单位通过完善风控管理制度,编制风控工作手册,健全了风控工作的制度保障。

2012年起,按照国资委要求,集团公司每年围绕战略发展和年度经营目标,组织集团公司所属各级单位开展年度风险辨识评估,对重大风险进行识别并开展动因分析。截至2016年底,集团总部、24家直属直管单位、634家三级及以下单位均开展了风险辨识评估工作,224家单位上报了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集团公司已连续五年向国资委上报了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集团公司总部及各级有关单位针对评估出的重大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并组织实施。2014~2017年,各直属单位针对93项重大专项风险进行了细化管理,制定重大专项风险管理实施方案。集团公司总部相关部门、所属单位按照“业务谁主管、风险谁负责”的原则,由相关主管责任部门牵头,制定风险应对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及应对措施,确定进度安排及阶段性目标达成标志。风险应对方案管控责任明确,措施具体落地,防范重大风险发生,降低了潜在风险水平,为单位健康发展和管理提升提供了支撑保障。

五年来,集团公司逐步探索建立重大风险的监控、预警及报告机制,107家三级单位、171家四级及以下单位在建立风险监控预警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部分单位在航空主业领域建立了风险监控预警机制,探索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明确指标计算规则和预警阀值,并设定了风险高、中、低承受度区间及对应的红、黄、绿预警灯,开展风险量化监控与预警管理。

五年来,集团公司先后两次部署所属单位梳理并优化内部控制制度流程,对照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风险应对需要、业务活动变动和内控缺陷整改要求等,持续修订完善相关内控制度和流程。各直属直管单位、112家三级单位、189家四级及以下单位编制发布了梳理优化后的内控手册,进一步强化了“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关键人员任职等重要内控环节。

按照财政部、国资委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要求,自2014年起,每年组织开展集团公司内控评价工作,向董事会上报年度内控评价报告。各单位开展年度内控自评价,审计组对内控自评价报告进行审核,并选取部分重要业务领域实施内控有效性审计测试,总部相关部门对内控缺陷进行等级判断。三年来,集团公司内控评价共发现内控缺陷12428项,其中重要缺陷项342项,大部分缺陷已经完成了整改,极大提升了内部控制规范化水平。

面向未来,审计事业任重道远,风险防控“永远在路上”!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团队将切实增强大局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担当成为国有资产“捍卫者”、集团经济发展“安全员”、权力运行“紧箍咒”和深化改革“催化剂”,肩负起“航空报国”的光荣使命,助力航空工业大发展!

(航空工业审计与法律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