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387期   20181225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粤港澳大湾区公务航空新观察

香港国际机场。

一个足以对标国际知名湾区的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珠江口正迅速崛起。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跨省(市)基础设施的接连建成开通,加之不断推进的机场群建设,在发挥区域竞争优势的同时, 也让近年蓬勃发展的公务航空迎来新契机。

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等知名湾区发展实践表明: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大密度、多层次的航空运输体系。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在围绕运输机场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的同时,也兼顾发展包括公务航空在内的通用航空,以满足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对高效率、个性化出行提出的新要求。

从“处女地”到“第三极”

事实上,当公务机购机热潮在10年前的中国刚刚掀起时,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并不逊色于北京和上海。与北京、上海等区域市场在初期就“高歌猛进”式发展有所区别的是,珠三角地区的公务机业务起步早,但初期发展步伐相对缓慢。

“南、北方客户消费习惯的差异形成了市场的不同特点。”总部位于深圳的亚联公务机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朱嘉业认为,“珠三角地区的潮商、粤商接受新事物虽普遍积极,但也很谨慎。他们购买公务机会建立在充分认知了解的基础上,依据需求进行消费。”

务实理性的消费习惯也体现在深圳等地早期引进的公务机机型上。与北京、上海等地多引进“湾流”G550、达索“猎鹰”7X和庞巴迪“环球”6000等大型超远程公务机不同,“湾流”G450、庞巴迪“挑战者”850和“豪客”4000等中型公务机更受珠三角地区客户的青睐。不过,伴随着珠三角地区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实力强、体量大的企业也逐渐成为大型甚至超大型公务机的拥趸,如广州恒大就引进了空客公务机ACJ。

2011~2013年,珠三角地区的公务航空迎来“爆发式”增长,机队规模迅速扩大,运营商“争先恐后”地涌现。这也与全国其他市场的节奏基本一致。到2014年,除香港、澳门外,以深圳、广州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公务机保有量超过40架,机队规模超过上海,仅次于北京。

到2018年,据香港亚翔航空的数据统计,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近30家公务机运营商,机队规模超过200架。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公务机机队规模占整个大中华区公务机总保有量的35%,其中香港140架,澳门10架,其余分布在深圳和广州。从数据上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公务航空“第三极”已名副其实。

从“明争暗斗”到合作共赢

在粤港澳大湾区,由广州机场、深圳机场、珠海机场、香港机场和澳门机场共同打造而成的机场群,是该区域公务航空运营的基础。在机遇面前,五大机场即便定位分工明确,也从未停歇过在公务航空领域的“暗斗”。

在香港机场运行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深圳、广州、珠海和澳门四地机场“软硬兼施”,提高保障能力,拓展公务机业务。深圳和广州在2017年相继投入使用了新建的FBO(固定基地运营商)设施。这些新增的硬件设施水平不仅在国内数一数二,甚至领先整个亚太地区。保障资源相对充足的珠海机场,过去几年则一直为开放国际口岸奔走,以开放的心态随时开展公务机业务。

与机场间的“暗斗”相比,活跃在粤港澳大湾区的30多家公务机运营商则处在“明争”状态下。他们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位于香港的境外运营商;另一派则是位于深圳和广州的境内运营商。

近两年,珠三角地区涌入多家运营商,但飞机数量增加有限,加剧了市场竞争。无论是公务机托管,还是公务机包机,目前市场上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已引发不同程度的市场乱象。与境内运营商相比,境外运营商尽管在产品和运营模式上更加成熟,但进入中国内地市场运营会受到航段数等方面的限制。同时,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这一区域的公务机运营商普遍面临运营成本高昂的难题。

亚洲航空业务发展总监洪运升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公务机使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香港运营的130多架飞机为例,多数用于区域性飞行的公务机年平均飞行小时在200~300小时,而只有很低比例的公务机经常用于全球性飞行,年飞行小时达到或者超过500小时。这与欧美市场公务机年平均飞行600小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场和公务机运营商都逐渐意识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共同做大市场是该区域公务航空发展的出路。

走出大湾区

截至2017年底,大中华区保有512架公务机,其中有相当大比例的飞机并非注册在中国,而是选择美国或一些热门的离岸注册岛。据估算,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拥有200多架公务机,有超过75%的飞机注册在粤港澳大湾区之外。

在洪运升看来,这样的财富流失, 不仅体现在飞机交易本身,还会在运营环节上延续。如在香港运营的香港籍或外籍公务机,在维修时本可以到具备维修能力的中国内地MRO,但由于注册地限制而出现的资质问题, 他们不得不飞往新加坡或者更远的地方。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枢纽门户,区域内公务航空发展在积极向外探索的同时,也在往内延伸, 寻找更多联合中国内地的发展机遇。多家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外资运营商就在几年前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将业务成功拓展至中国内地。如2015年瑞士高杰公务机公司与中国精功集团在浙江成立了合资公司,完成了在长三角地区的战略布局。

其实, 不仅仅在运营领域, 在公务机维修和地面保障等更广阔的领域,粤港澳大湾区的公务航空经营者正在积极“走出去”。 (薛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