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347期   20180913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改革开放40年 航空发展国际化

——中国航空工业国际化发展之路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不仅为中国带来了经济腾飞,更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一巨大成就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与世界共享发展。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正因中国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中国的发展得以持续开拓,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迸发。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沐雨,中国航空工业沿着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一路走来,从初期走向世界的艰难探索,到历经各种起伏波折,再到进入新时期的新征程,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开放和引进快速成长阶段(1978~2000年)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国策,揭开了党和国家发展史上的新篇章,也给航空工业带来对外开放和贸易发展的有利契机。

为落实中央领导开展引进工作的指示,1978年11月2日至12月23日,第三机械工业部以部领导带队的航空工业高级代表团先后访问了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这是中国实行开放政策以后,中国航空工业由封闭走向世界的一次标志性事件。通过考察,代表团获得大量技术和经济贸易信息,增进了对世界航空工业发展的了解,探索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展经贸来往的方法及途径,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按照中共中央要求,明确了出口—引进—再出口—再引进的良性循环发展原则,由此正式拉开了航空工业走向世界的序幕。

在此阶段,航空工业抓住邓小平南巡讲话机遇,在快速转型、奋进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坚持“军民结合,军工第一,民品为主,走向世界”的总方针,大力施行“军转民”“内转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各种对外经济活动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外合作。

探索建立航空对外贸易体制机制。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航空产品从单纯无偿援助向国际贸易转型的决定,经中央批准,第三机械工业部于1979年3月成立了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后更名为“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负责航空工业对外贸易以及技术交流与合作,航空产品对外贸易工作体制机制初步形成。航空工业从此有了走向世界的主窗口、主渠道、主力军。1980年中航技在英国设立了第一个海外代表处,负责航空电子技术引进工作。为承接约旦工程,当年还成立了第一个海外公司:中航技约旦分公司。1981年,中航技与香港大同实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航空工业第一家境外合资公司——香港凯迪实业有限公司(中航技香港公司前身)。

航空产品出口工作实现突破。航空工业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推进航空产品出口,1979年埃及项目是中航技成立后第一个出口合同,也是中国航空产品以贸易形式,第一次打入国际市场。此后,航空工业积极开拓航空产品国际市场,陆续实现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重点项目突破。航空产品出口迅速增长,成交国不断扩大,许多都发展成支柱国家。

以国际市场需求为牵引与潜在客户联合研发K8教练机并形成批量出口,一度达到国际市场同类飞机的70%份额,成为20世纪90年代国际市场成功的教练机种,书写了中国航空工业走向世界的灿烂一笔。1999年中航技与埃及签订了80架K8E飞机合作生产合同,开创了中国出口飞机生产线和对外输出飞机设计制造技术的历史。

航空工业大力推进国产民机出口。运12飞机于90年代分别获得了英国CAA和美国FAA适航证,成为中国唯一获得英、美适航认可的民机。以此为契机,航空工业广泛推销国产民机,组织了一系列多机种、多国家远程飞行表演,对国际市场开拓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经过不懈努力,国产运12、运7、运8等民机实现批量出口。经过10年努力,截至1999年,中国生产的运12、运7、运8等民用飞机已遍布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所在国航空运输业中的重要力量。其中运12共出口97架,创造了运12出口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段。

(下转二版)(上接一版)

积极促进航空技术引进工作。“海豚”直升机及其发动机与配套产品的生产技术引进,使国内直升机的制造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大型民机项目在曲折中探索。按照国务院要求,航空工业提出了干线飞机发展“三步走”决策,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几个项目终止,但通过麦道干线飞机合作生产以及以中方为主进行的100座级干线飞机全面国际合作的探索,为中国民机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技术基础和管理基础,从而为中国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民用客机奠定了基础。

同时,航空工业转包生产业务开始起步,转包技术等级逐渐提高,转包金额不断增加,有效推动了航空企业的技术进步。

开展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航空工业科研机构、院校先后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航空航天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了双方预研工作的开展。组织行业内专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推进航空工业高级人才引进,邀请外国专家、教授来华多种方式进行技术交流活动。举办和参加范堡罗航展、巴黎航展、广交会、北京航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开展对外贸易。

非航空产品出口发展较快。航空工业贯彻中央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方针,大力推动非航民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同时大规模引进微车等民品生产技术,微车后来发展成为航空工业重要的非航产业。利用多年来通过航空产品出口建立起来的政府间贸易渠道,带动和扩展民用大宗机电产品出口,民品出口额稳步增长,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逐步提高,由以产品出口为主发展成产品与技术、成套设备和生产线出口并举。航空工业组织开拓新领域,积极开展跨国、跨地区的多种经营,在做好航空主营产品出口的同时,较早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出口市场,并积极探索在东道国(地区)投资建厂、合资办厂、收购股份等,扩大出口生产和创汇能力。

国际变革中能力提升阶段(2001~2008年)

历史进入21世纪,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出现,在世界格局从单极走向多极这一复杂而又充满生机的形势下,中国趁势而上,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采取措施稳定国际经济形势,推动了亚洲地区经济回暖和尽早走出困境。

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中国航空工业进一步向国际市场进军,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成立。两个集团公司为了实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方针,把实施国际竞争战略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努力拓展国际市场的深度与广度。

在总结吸收第一阶段国际化的经验基础上,航空工业的国际化开拓步伐更加稳健,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前提下的合作原则,不断加强技术积累,提高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海外经营出现多元化发展,领域不断拓展,业务范围从单纯的产品出口扩展为生产建线、合资经营、技术转让、资本经营等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完善海外营销网络。

军贸产品研制和销售实现突破。“枭龙”战机研制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国外资金开展国际合作,并逐步实现批量出口。埃及K8E续购、巴基斯坦K8续购等项目进一步扩大了K8飞机国际市场占有率。以“枭龙”、K8为代表按照“共同投资、共同开发、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四共”原则开展的研制项目开创了出口后继机研制新模式,不仅带来航空技术上的进步、管理观念和技术的提升,而且促进市场营销模式上的根本转变。

民机出口跃上新台阶。在国家领导人直接关心下,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国产“新舟”60飞机出口实现突破,2004年津巴布韦成为首个国外用户。此后“新舟”飞机陆续销往世界各地,对赞比亚、刚果(布)、老挝、柬埔寨、印尼、菲律宾、玻利维亚等国实现批量出口,“新舟”飞机出口迎来一个高峰。

风险共担模式推动国际合作。EC175/Z15直升机项目是航空工业首个由双方按共同投资、共同研制、共担风险、共同受益和共享市场的合作原则,以50%对50%的比例对项目进行投资,完成各自所承担的研制工作份额的全面合作项目,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对外合作模式与管理机制。EC175/Z15直升机填补了国内直升机序列在相应领域的空白,通过国际合作,为今后国内民用直升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推进转包生产产业化进程。航空工业大力推进转包生产质量提升,实现全行业合同交付量逐年递增。与外方签订了大量转包生产合同,并且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集成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并逐渐参与B787、A350等重大新产品转包生产项目。

抓住机遇加速发展阶段(2009~2016年)

21世纪进入第2个十年,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加速发展的步伐一直未停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各种风险考验,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经济稳中向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08年,国家对中国航空工业进行了战略重组,在两大集团的基础上新组建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加速发展、实现跨越为目标,向建设新航空、大航空、强航空迈进。新成立的集团公司深刻领会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道路。

在这一阶段,航空工业海外拓展方向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市场的国际化向市场与投资并重的国际化转变。完成了16个重点境外投资项目,有力地支持了企业转型发展和技术产品更新。

一是航空产品出口稳步前行。军贸产品升级换代,市场空间得到拓展。出口成交额持续增长。产品升级换代,实现了从歼7、K8等传统产品向“鹘鹰”“枭龙”“翼龙”等第三代产品的升级换代,先进产品实现批量出口交付。中东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开发取得突破,实现了从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的拓展。民机出口取得突破。航空工业致力于发展涡桨支线飞机,努力成为世界领先的涡桨支线飞机制造商。“新舟”系列飞机累计出口交付57架,已在世界17个国家、32家用户、近300条航线上运营,逐步形成了中国民机的国际影响力。全新研制的70座级、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新型涡桨支线飞机“新舟”700已完成初步设计工作,并已获得国内外11家用户共计185架启动订单。运12系列飞机累计批量出口交付99架,客户遍布全球33个国家;最新的运12F已取得美国FAA适航认证,正在积极开拓欧美发达地区市场。积极贯彻落实“中非区域航空合作计划”,逐步建立和完善国产民机海外客服体系。国产民机出口亚非拉地区突破了欧美适航标准障碍,为未来民机大批量“走出去”和适航标准“走出去”奠定基础。

二是国际合作方式和领域不断拓展。航空工业创新合作模式,全产业链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与世界主要航空制造企业开展了50对50联合研制、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合作层次不断深入。重型直升机项目完成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以及中俄政府间协议签署;AC352/EC175等对等合作项目稳步推进。在C919飞机11个主要子系统项目上,与通用电气、汉胜、霍尼韦尔等成立合资企业。与国外航空科研机构、高校、学术团体等航空科技合作不断深入推进。充分利用政府间合作机制,促进技术合作和民用航空合作。转包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初步具备先进民机大部件设计、制造能力和大型喷气公务机总装能力。合作层级逐步提高,在波音、空客多个大型民机项目上成为一级供应商和零部件唯一供应商。飞机座椅、客舱内饰进入波音、空客供应商行列。

三是境外投资跨越发展。航空工业与俄罗斯、英国、德国、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家的投资合作实现了部分产业转型发展和国际化经营。2011~2016年期间,共完成16次境外并购。并购的德国蒂勒特发动机公司与美国大陆发动机公司顺利整合,在国际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的市场地位得到进一步稳固;奥地利FACC公司加入集团公司后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收入和经营效益显著提升;英国AIM公司和Thompson公司的加入为航空工业民机客舱内饰产业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对于海外投资企业,航空工业采取本土化发展、本土化管理和本土化经营的原则,制定了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员工队伍相对稳定,风险管控措施到位,确保并购企业实现平稳过渡和稳步发展,利润率超过集团公司平均水平,用户信心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是工业品出口规模增长显著。航空工业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持航空为本、多元发展,依托航空工业高科技基础,瞄准新兴产业,高端切入,突出商业模式转型,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制造产品。天马液晶总出货量排名位列全球第五;深南电路已成为本土综合实力最强印刷电路板制造及研发企业,进入全球排名前34位;汽车零部件、连接器等产品打入发达国家市场。90多类产品呈现规模化出口态势。

五是境外工程增长迅速,实现模式升级。航空工业利用航空产业发展积累的优势,立足航空主业,积极推进模式升级,致力于提供专业航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务范围升级拓展至机场建设、路桥建设、环保工程等基础设施领域。国际市场不断扩展,目前已形成中东、非洲、南亚三大业务区域,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商业模式从分包提升为总承包加融资模式,竞争方式不断优化。积极打造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精品工程”,埃塞俄比亚航空维修喷漆机库是非洲最大且唯一集喷漆、维修于一体的机库,获得用户一致赞誉;斯里兰卡班达拉奈克国际机场跑道盖被项目在不停航条件下提前保质完工。

体系化国际发展新阶段(2017年至今)

党的十九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奋斗方向和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明确提出并发展完善了“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倡议,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构成,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走向和平繁荣富裕的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一带一路”倡议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广阔的市场平台、务实的思路理念。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企业和沿线各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福祉具有举足轻重的重大意义。

中国航空工业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一带一路”部署与要求,立足我国航空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要求,提出了“空中丝路”计划。航空工业董事长、党组书记谭瑞松于2017年12月28日在《经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系统阐述了“空中丝路”计划,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产业合作提供空中解决方案。该计划旨在促进各国航空产业互联互通,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以航空制造、航空运输、通用航空、工程建设、金融服务等企业联合,形成合力,以参与机场建设和运营为基础,带动空港产业园和航空维修基地建设,推动航线网络布局,促进民机出口和双边适航,通过贸易、投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打造开放天空和贸易畅通平台,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提供航空产业系统解决方案,开创了航空产业全方位合作新局面。

同时,“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互利合作的关键时期。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既是国家对国有企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必然需要。为此,航空工业于2017年专门制定印发了“十三五”国际化发展规划,该规划以国家“走出去”战略为指导,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布局,以航空主业全球化发展为核心,加快推动国际业务发展,力争大幅提升航空产业国际竞争力。

在航空工业国际化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在“空中丝路”计划的带动下,集团公司国际化实力快速提升。2017年集团公司实现国际化收入967亿元,占集团公司全年总收入的24%。初步构建了境外投资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国际业务管理体系,境外机构布局进一步完善,已在全球8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95家境外机构,海外雇员近3万人。航空工业在“一带一路”上的布局不断完善,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26个国家设有代表处,在28个国家开展业务和项目。

航空工业国际化新征程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豪迈的步伐,中国航空工业国际化发展也跨越了40年历程。回顾航空工业走向世界的40年历史,航空工业国际化成绩得益于以下宝贵的实践经验。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是航空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根本保证。40年来的实践证明,航空工业国际化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正是应改革开放而生、顺改革开放而动的结果,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航空工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不移地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部署,离不开党和国家对航空工业国际化工作的坚强领导、深切关怀和巨大鞭策,离不开国家各主管部门以及各军兵种给予航空工业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

航空工业历届党组的正确决策是航空工业国际化发展的主要支柱。航空工业历届党组和领导同志始终紧跟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有关部署,从对外开放初期的“引进来”,到“军民结合”“军转民”,从经济全球化时期加快“走出去”,到新时期落实军民融合,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航空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做出正确决策,加快转变观念,从全局出发把握新机遇,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为提升中国航空工业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倾注了大量心血。

坚持航空为本是航空工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基础。40年来,航空工业奋力开拓国际航空产品国际市场,成绩显著。已累计出口1000多架飞机、2000余台航空发动机、50多条飞机修理线和生产线,有力弥补了航空产品国内订货的不足,支持了航空工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了航空科研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航空工业的基础和优势是密不可分的。尽管航空工业国际化发展已形成多元化、多种经营的格局,但扎根航空、依靠航空、服务航空的基本原则始终不变。

坚持国际化理念和标准是航空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正确途径。航空工业是最早进行对外开放的行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主动与国际对接。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统筹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拓展航空工业新空间的必然要求。航空产品国际市场开拓的实践证明,必须坚持以国际市场为目标,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对标国际市场,不断开发国际市场需要的新型或改型产品,重视质量服务,做到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尽最大努力响应并满足用户需求,才能不断取得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

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是航空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有力保障。“枭龙”、K8等外贸机型的国际合作、联合开发之路开创了航空产品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内工业企业、科研单位与外贸企业的各自专业优势,实现了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共同发展的机制创新。新时期,航空工业总结国际市场开拓经验,大力实施国际业务模式创新,推动航空产品出口由单纯的产品贸易转变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了体系化营销,拓展航空产品客户群体,扩大了航空市场边界,实现规模化发展。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航空工业国际化发展的坚强依靠。经过40年的积累,航空工业已经培养了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有国际化视野、了解国际商业规则、善于跨文化管理的国际经营和管理人才、国际市场开拓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正是依靠这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航空工业国际化发展才能取得重要的成绩。

航空报国精神是航空工业国际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市场竞争激烈,加上早期缺乏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体验,航空工业又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航空工业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崎岖艰难。但在国际化战线上的航空人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献身航空的精神,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保持了稳定持续发展。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明确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

航空工业作为高科技战略性产业,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负有重要责任,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决策,主动承接国家战略,主动谋划集团发展。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到2035年基本建成新时代航空强国,集团公司将成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的世界一流航空工业集团,基本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部分高技术产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集团公司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新时代航空强国,集团公司将成为具有引领全球航空产业发展能力的世界领先的航空工业集团,民机产业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航空产业链的重要主导者,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实现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

航空人决心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整装再发,奋进在航空工业国际化的新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航空企业、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航空工业国际事务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