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810期   20221118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因为相信 所以看见

本报记者 马丽元 王莹
  陈浩,厦门天马显示科技公司总经理助理,“江湖”人称“浩南哥”,现任内部代号“TM18”、天马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负责人。
  今年2月完成首款产品点亮的TM18被天马公司寄予了厚望,这条产线单笔投资达480亿,是厦门史上投资最大的单体高科技制造业项目。接手这样的项目对陈浩来说是第一次,但伴随而来的期待和挑战对他来说却并不陌生。
  作为一名“老”天马人,陈浩近15年的职业经历与天马在显示行业的发展同频共振。从实验室到生产现场,再从生产现场到管理岗位,他常说,是事业平台的信任与包容让他能够在最好的年纪“少年何妨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
  “流水带走了光阴的故事,也带走了渐行渐远的青春和发际线,但我们依然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依然热血难凉,执着热情。”航空工业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陈浩作为团队代表,和20万航空青年分享了集团公司青年创新金奖《广视角显示》项目背后的故事。
  2008年7月,刚刚亲历过汶川地震,并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抗震救灾的陈浩走进了天马先进技术研究院。那时的国人对智能手机的概念基本为零,整个行业也都处在“缺芯少屏”的“窘况”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天马公司捕捉到了行业发展趋势,大胆启动了智能机研发项目,陈浩和团队接到了全力攻克“让手机屏幕看起来顺眼舒服”的任务;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浩一干就是5年,“那段时光很纯粹,团队里每个人都有一种原生的自我驱动力,去把手上的事做好”。
  立项之初,有人质疑:“别的部门都在挣钱,就你们花钱最多。”“凭你们几个?没戏!赶紧找国外专家吧。”一向不服输的陈浩暗自在心底憋住了一口气。“当时有个试验,我跑去成都跟产,每天凌晨3时下班,早上7时上班,2个多月,瘦了十几斤。”试验不能影响公司正常生产进度,所以大多被安排在夜里进行。为了让操作员更快安排试验品上工序,一到夜里,他就跑去跟人家“套近乎”:你叫什么名字啊?还有没有兄弟姐妹啊?父母身体还好吗?“一般这三个问题问完,试验数据就出来了,效率特别高。”
  从“0”到“1”的过程总是痛并快乐着,经过几年开发,一个气泡问题差点成为令项目前功尽弃的“最后一根稻草”。“下定决心再投最后一组试验,20张玻璃,如果还是解决不了,我们只能承认失败。”试验开始,大家各自缩在角落,心情复杂,不敢去面对监控结果,只听得团队中最资深的技术专家一声声“有气泡,还是有气泡”不断传来。突然,第19张玻璃的监控数据出现了变化,第20张也出现了同样的变化,成功了!“你看,奇迹总是这么不期而遇。”说到这儿,采访开篇就直言自己比以前“沉稳”多了的陈浩眼眶开始泛红。透过这双眼睛,我们仿佛再次触碰到那群不肯言弃、无畏向前的年轻人,在1400多个日夜里的“鲜衣怒马少年时”。
  五四大会那天,陈浩收获了很多“粉丝”,会后,大家都兴奋地找过来跟他交流感受。“他们说我与众不同,好像有那么点‘深圳style’。”
  那什么是“深圳style”?采访中一直侃侃而谈的陈浩此刻稍稍停顿一下,回答道:“显示科技是一个直面全球竞争、非常open的产业,做不到行业领先就只能被行业淘汰。所以对我来说,‘闯’和‘创’的行动魄力、敏捷高效的洞察力、敢于试错迭代的勇气决心缺一不可,都是‘深圳style’的关键词。”
  在为2022年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时,陈浩告诉他们: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相信自己、相信团队、相信信念,相信走过的路,相信做出的选择,相信暂时未能触碰,但终究一定会抵达的未来。”也许是在这些年轻人的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作为天马内训师中最受欢迎的金牌讲师,陈浩用在公司14年的亲身经历为后来者们上了生动的“第一课”。
  “我很幸运。来到天马的第一个五年赶上‘功能机’迈向‘智能机’的时代;第二个五年赶上‘全面屏’跃升市场主流的时代;今日身处的这一个五年,‘柔性屏’正在成为行业‘新宠’,有困难、有压力,可我还是选择相信,我们可以做到。”
  在显示产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陈浩始终相信,坚持不懈,自有天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