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随笔 2024-06-07 

  

  邱锦堂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正阳节,它来源于古代对天象的崇拜,是由上古时代的祭龙仪式逐渐演变而来。因为在天象观测中,仲夏端午当天,苍龙七宿将升至正南中天位置,正是所谓的“飞龙在天”之象,预示着事情发展处于鼎盛时期,有大吉大利的含义。因此,上古的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端午节,他们在这一天拜祭龙祖,祈福辟邪,并逐渐形成“祛病防疫”的风尚。值得一提的是,端午节不仅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还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可见其在世界的广泛影响。
  谈到端午节,首先想到的便是屈原与粽子,然后还有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虽然我家也算是江南水乡,但是赛龙舟这种大型活动在小城镇里还是很少举行的,故此印象不深。而挂艾草、佩香囊等活动在民间的流传性也没有粽子那样家家户户广为人知,不过应该也由来已久,毕竟从《离骚》中“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可以看出在屈原生活的古代便已经有了挂艾草、配香囊的习俗。
  纪念屈原,这也是端午节的起源之一。虽然部分地区也有端午祭拜曹娥、伍子胥、温琼等历史人物的习俗,但是我却认为对屈原的纪念才是推动端午节文化源远流长不断传承下去的重要原因。屈原对民族的启蒙是爱国主义的源头,历经沧桑而不衰。在那个战火纷飞、亲民流散的战国年代,最初的民众并没有什么祖国的意识、爱国的概念,例如出身齐国的孟尝君田文策划了“五国攻齐”,还有家仇大于国恨的伍子胥助吴灭楚。而这个时候正是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站出来用生命诠释了国家和人民之间恋人一般的紧密联系,这就是爱国主义的起源。经过几千年时间不断发酵,爱国主义逐渐渗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支撑国家民族度过危难时刻的坚定信念,这大抵就是屈原受后世祭拜的最主要原因吧。因此,虽然端午节的起源不是因为屈原,但是屈原使端午的寓意得到升华,成为能够凝聚民族人心的全国性节日。
  说到粽子,有种说法是人们为了不让鱼虾损毁屈原的躯体而用竹筒装米投江引鱼虾来食。后来,通过“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表达对屈原的尊敬与怀念。而竹筒装米,这便是最早的粽子。
  如今的粽子都是用粽叶包裹糯米蒸制成,不过不同地区的馅料、吃法也略有不同。粽子大致可以分为咸粽和甜粽两大类。家乡的甜粽里面是不包馅料的,直接用糯米蘸着糖吃。咸粽比较常见,包的也比较多,一般都包有瘦肉、鸡蛋,每年端午节奶奶家的粽子还会放香菇、龙虾等。离开家乡之后吃过的粽子有包小枣、绿豆、蛋黄的,但馅料都比较单一,也少得可怜,好吃的粽子也只有端午回家才能吃得到了。
  端午节吃粽子有着光宗耀祖的寓意,因为“粽”和“宗”的音相近。吃粽子又有祈求人丁兴旺的寓意,因为“粽子”音同“中子”,因此民间有着吃粽子求子的风俗。
  另外,吃粽子还有着功名得中之意。因为“粽”音同“中”,古代科举考取功名的人在端午这天会吃粽子,寓意一举高中。今年的端午节恰逢高考,十年寒窗、勤学苦读的广大学子走出考场的几天内,就能品尝到香喷喷的美味粽子,这也是对同学们这段时间以来艰苦奋斗的一种犒劳吧。这时也恰巧映衬了端午节的吉祥寓意,“飞龙在天”“一举高中”不正是众多考生们十年磨一剑,今朝化作龙,遂得凌云志,扶摇上九霄昂扬姿态的最佳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