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端午 2024-06-07 

  

  张恒
  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家过端午节了,故乡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端午节也有很多特有习俗,每每想起这些习俗都能勾起我无尽的回忆。
  故乡的端午,是一方可口的凉糕。在大家的印象里,吃粽子是全国各地过端午节的标准项目。但家乡地处塞外,没有吃粽子的传统,虽然现在也可以吃到粽子,但人们还是更爱吃传统的“凉糕”。吃粽子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民间习俗,这些习俗当然也是发源于中原地区,随着历朝历代人口的迁徙流动把这些民俗也传播到了漠北游牧民族地区。但蒙古高原没有糯米,也没有粽叶,只能用煮熟后和糯米一样发粘的黄米来做出一道塞外美食“凉糕”。凉糕算是粽子的替代产品了,但别具风味。因“糕”,同“高”,有“步步登高”的寓意,所以,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凉糕,吃凉糕。
  凉糕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最原始的制作方法就是将黄米煮熟摊开晾凉再切成2、3寸的方块,撒上白糖,就做成了。凉糕吃起来有清凉、绵粘、香甜的口感,尤其是孩子们特别喜欢吃。现在糯米也不缺了,人们做凉糕不再只用黄米,而是在黄米和糯米两掺后在中间加枣泥和葡萄干等馅料,再搭配上青红丝、玫瑰、果脯等配料,做好晾凉后放在冰箱里。吃的时候再撒上绵砂糖,比起粽子来配料更丰富,吃起来口感也更绵软,已经发展成为一道特色鲜明的地方美食。
  故乡的端午,是一缕清香的艾草。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民间普遍认为艾叶可以退蛇虫、灭病菌、驱毒避邪,因为它的茎叶都有一种挥发性的芳香油。这些芳香油不仅有着香味,还可以防虫驱蚊。“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到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插上一簇艾叶。艾叶的悬挂方法也有讲究,一般是用艾叶、胡蒜和菖蒲用红线绑在一起,挂在门的两侧或者是中间,家中插艾叶要插在较为通风干燥的地方,这样艾叶的香味可以飘在整个家中,会让人心情愉悦。一般来说,在每年的农历五月正是收割艾草的最佳时节。此时的艾草阳气最纯正、药气最浓厚,无论是制作艾条还是洗澡泡脚,甚至是晒干做药都最为适宜。除了门头悬挂艾草之外,在家乡每到五月初五还会用艾叶泡水洗脸,起到驱蚊的效果。除此之外在端午前后会去野地里割艾草,将艾草在太阳底下铺开晾晒到半干状态,然后将几股艾草搓成一股草绳,再彻底晒干后晚上将其点燃,利用艾草燃烧产生的烟雾达到驱蚊的目的,算是一种土制蚊香了。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用艾草绳熏蚊子,在屋里点燃草绳以后烟雾缭绕,艾草的味道也会很快充满整个屋子。自己呆呆地望着弥漫的烟雾,看着蚊子被熏得晕头转向,有一种“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的感觉,现在想想感觉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故乡的端午,是一个平安的期盼。在上古时代,五月为恶月,五月初五是恶日,到了秦汉以后,五月初五逐渐地融为端午节。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才形成此习惯。家乡的端午节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上用红、黄纸剪成的公鸡。看上去雄赳赳,气昂昂的,用以避邪祈福,寓意着一年远离“五毒”侵害。类似的避邪还表现在家人安全方面,小孩子一直是重点保护对象,民间有“端午到,戴香包”的说法。除香包外,还要用五色花钱搓成索,在神灵前摆供祈福后,拴在孩子的手腕、脚腕以及脖子上,称为“百索”,要戴够一百天方才解除。此外家里大人还会用零碎的布头亲手为小孩制作五彩斑斓的“布公鸡”戴在小孩的脖子上,起到辟邪,远离“五毒”侵害的作用。小孩子们一般对“布公鸡”的寓意不愿意过多地了解,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互相之间比较谁的布公鸡更好看,更威风。
  端午又至,不管我们身在何处,不管我们能否和家人在一起,不管我们以何种方式度过这个节日,愿艾香常在,永远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