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家国情怀 2024-06-07 

  

  刘日林
  从二十岁开始,我就喜欢读唐诗了,当了父亲后,因为有了不一样的人生感悟,所以对很多唐诗的理解更深了。当我把第一天上小学的儿子送到校门口,望着他背着新书包往教室走去的背影时,我的双眼突然被泪水模糊了,心里不由自主地念起了孟郊的《游子吟》,脑海里浮现出三十多年前母亲送我上学的画面。
  成了家,有了孩子后,我对那些与家国情怀有关的唐诗情有独钟了,经常和孩子一起背诵高适的“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王昌龄的“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些让人热血沸腾的唐诗佳作总能激发我对报效祖国与建功立业的向往。
  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会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沉痛的诗句,因为心怀天下的杜甫当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看到战后无数个家庭支离破碎与孩子们无家可归时,怎能不悲痛欲绝?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得知战乱被平定,失地被收复的消息时,他会写出他生平第一首快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因为他终于看到了大唐的孩子们又能够在太平盛世里茁壮成长的希望了。
  每当看到饱受战火之苦的儿童们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生命危在旦夕的画面时,我都由衷地感到难过,也为自己的孩子能够生活在和平稳定的今日中国里感到庆幸,更加理解了国家拥有强大国防军事力量的重要性,明白了为什么民众每次看到我国自主研发的先进战斗机呼啸而过时都会欢呼雀跃——那是祖国强大带来的自信心与安全感,正如王昌龄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那些高性能战机不就是今天保家卫国的“飞将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