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科普盛宴 2024-06-07 

  

  张竞凯
  国人好史,也许不仅仅因为“读史使人明智”,更归因于对聆听故事这种朴素文化需求的满足。我国历史悠久、史籍浩繁,通过写手们(即便有相当数量的非专业出身者)的白话化和成功演绎,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通俗历史阅读资源。然而面对遥远缥缈的夏商周三代,以此为素材的通俗历史写作不仅需要作者过硬的古史辨析功底,更需要掌握丰富的考古资料和对生物、地理(包含气候)、地质等自然科学知识,并通过专业严谨地分析、归纳、演绎或者想象,构建甚至还原出历史图景,从而做到相对真实、准确、有趣地向大众科普,如此一来,门槛陡然变高,众多作者视其为畏途。
  不过,冒险者们不会缺席,北大历史系的李硕博士(现为自由职业者)就是其中之一。
  三代中,除夏代缺乏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互相印证外,商(殷)周的资料则相对丰富。殷周之变也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第一次大变局,正如王国维所谓“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正因为此番鼎革,华夏世界才从崇尚强力与威权的蒙昧中走出,逐步迈向基于统一的文化和道德准则构建政治实体的新时代。对殷周变革进行论述的史学著作较多,但能通过对考古资料(包括遗址、遗骸、器具、出土文献)、传世文献以及史学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并借助平实但却震撼的文字向大众进行科普的读物,可能就很少能和李硕的《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比肩了。
  本书的梗概并不复杂。作者先从考古资料入手,以对一场晚商时期的人祭遗址的描述和对事件动机及社会原因的分析解读为切入点,通过统计和典型案例分析的手段介绍了人祭文化在“早期国家”(诸如米诺斯、希伯来、殷商、玛雅、阿兹特克)中的盛行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引出殷(商)如何被周取代,而周又为何在政治与文化方面进行极大变革的问题。答案就在之后的各章中。作者依次从新石器时代的南北交流(稻的北传)、华北古文化/文明(龙山文化诸古国)演进、第一个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夏)的建立、商的崛起与扩张、商初人祭以及中期改革(二里岗)、晚商的全方位复兴和人祭繁荣(殷墟遗址的全面分析)、周族在西部的起源和对商臣服、“居岐翦商”以及最后周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对西土各族与殷商遗民的整合与重塑等方面对殷周之变的来龙去脉进行了阐释。
  作者的资料主要来源于考古报告、出土文献(甲骨文、金文)、传世文献(周易、诗经、尚书、逸周书等)以及近现代史学名家的论著,这些著作对于我们这些圈外爱好者来说无异于天书,即便是许多通过白话文写就的考古报告和史学论著,在我眼里也仅是促进入睡的读物。但在李硕笔下,它们被幻化成神奇的文字,让人欲罢不能。大量且全面的考古遗址、文物描述和对史料的解读,其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逻辑甚至优于侦探小说中的犯罪现场调查和案情分析。由于远古和上古的文明缺乏中古以后相对统一的认同(道德、宗教、族类等),没有频繁、稳定的交流,一旦接触往往是强烈的斗争(更像是科幻作品中人与地外文明的关系),因此在读到作者讲述华夏大地早期各文明和势力的演变、交流、碰撞、兴替时,又能体会到《三体》三部曲一样宏大、狂野、惊悚和激烈。
  无怪乎本书获得了考古界、史学界和出版界的好评,著名考古学家许宏(其所著的“解读早期中国系列”和本书搭配阅读,体验会更好)还为其作了代序。当然本书也不是没有问题,古文字学方面的某些解读也引起过方家的质疑,但无法掩盖本书的本世纪以来优秀三代历史科普读物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