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奔赴 2024-05-31 

  

我的外公唐汉文在三线。风雷厂旧址的山洞车间入口处。

  杨震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这是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时代号召。60年代初期,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保障国家安全,党中央决定实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在西北、西南等地区开展三线建设布局。其中,贵州是西南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当时航空工业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而以安顺为中心的011基地也在这时候孕育而生(011基地代号的组成含义:0当时代表国防工业项目,而当时航空工业由第三机械工业部负责,三机部序列码为1,所以国防航空工业的代码就是01,最后一个1则是根据当时项目修建时间顺序排列,所以011所代表的意思就是国防航空工业的第一个生产基地)。
  随着011基地各厂、库的选址确定,一张航空工业在贵州地区建设布局的蓝图诞生了。无数来自五湖四海、满怀热血的有志青年踏上了奔赴航空事业的道路,来到贵州的大山深处,开始航空报国的梦想,而我的祖辈们也是这一群热血青年中的一分子。
  1967年,为满足基地周边的医疗保障需求,安顺当地开始筹建代号为302的地区医院。1968年2月,我的外公唐汉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122厂(今航空工业哈飞)劳资科调入安顺市302医院参加援建工作,他也是当时从东北加入医院建设的第八位元老。
  听外公说在医院筹建初期,基本上是一穷二白,一砖一瓦都需要自己去解决。医院医疗基础设施不足,职工和医疗技术人员极其匮乏,由于外公之前从事劳资工作,因此当时的他承担起了人才引进的重任。他赶往沈阳、上海、北京、贵阳等地开始全国范围内的“招兵买马”,先后为医院引进了几十名医疗专业大学生,同时还从沈阳245医院护校及上海等地护校争取分配了30多名具备专业素养及知识的护士进驻医院。经过建设者们三年的不懈努力,医院各项基础建设已经成型,医疗队伍也已趋于成熟,基本上具备了开诊治疗的能力,可以说初期的医院建设是真正意义上的从无到有,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所有302医院人不怕困难,坚持边建设边收治病人,为当地的医疗救治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而后,因工作需要,外公从302医院调到了011基地人事劳资处直至退休。
  在这期间,外公依然时时关注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医院的建设对他们来说,都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是他们用心血与汗水所建造出来的时代产物。经过近60年的发展,302医院没有辜负这些老一辈的建设者们,现已然发展成为拥有先进设备、顶尖医疗团队、科研技术雄厚且造福一方百姓的一流三甲医院。
  同样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我的爷爷杨胜轩和奶奶周克兰也加入了三线建设中。爷爷奶奶最早是重庆建设机械厂(原第五机械工业部)的职工,1961年根据国家需要调入河南灵宝124厂(今航空工业郑飞),随后于1972年加入贵州三线建设的队伍,来到了144厂(今航空工业风雷)。爷爷一直从事技术工作,是当时的七级钳工,由于144厂建厂时厂房、设备及设施条件比较落后,因此,厂里面从东北、河南、四川等地调配过来一批技术骨干参与到生产与研制工作中,而爷爷就是其中的一员。虽然当时的条件很苦,没有现代的自动化设备与舒适的办公楼宇,但是老一辈航空人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成为他们当时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到了80年代,由于144厂地处疙瘩山,交通及其不便且信息闭塞,根据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风雷厂从大山中搬进城市。后来,很多地处大山沟的工厂都有着与风雷厂同样的情况,最终都搬出了山区。
  由于深受祖辈们老三线航空精神的影响,我的父亲本应在毕业后留昆明地质学校任教,但最终还是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生活,在三线建设末期,于1982年申请调回011基地,开始了投身航空事业的建设。
  每每听到自己的父亲及祖辈们说起他们在三线建设时期的故事时,我都会莫名地有一种感动,感动他们当时克服种种苦难的精神,也感动他们当时做出的坚定选择。我很自豪自己能够生长在一个航空大家庭里面,让自己时常能够体会与感悟老一辈三线航空人的使命与初心,他们的精神是我奋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