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照亮“诗和远方” 2024-05-24 

  

  李小宁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了翅膀。通过阅读书籍,我们能用最小的成本汲取来自大千世界的思想结晶,经历他人的酸甜苦辣,收获他人的经验智慧。
  读一本好书,犹如与贤者和智者对话。一本好书能让你由内而外地改变,而这种改变,别人是模仿不出来的。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读书是一种思考与认知活动,它虽不能带来直接的财富,却能带着灵魂去“诗和远方”,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读书是一个过程、一种体验,让我们从中发现人生的价值。读书是一份内心的积淀,当这份积淀足够深厚,我们的人生才算得上富有。正所谓:胸无江海心难阔,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心灵经常得到知识的滋养,就能在保持好心态中激发好状态,在好状态下更好地前行。
  古人读书,留下许多经典、感人的故事,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这样描述:“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45岁出仕为官之前,曾在家乡附近的千年古刹安国寺苦读6年,至今当地遗存有“于清端公读书楼”。古代圣贤智者借书、抄书、爱读书的行为和精神,为世人做出了典范。
  读书应该多一些系统深入的阅读,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上下求索,孜孜不倦,在文海书山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如此既久,积累之多,胸中自当有洒然处”。毛泽东主席一生热爱读书,他的枕边常放一本地图,阅读的古今中外书籍,涉及的每个地名都要搞清楚所在方位。习近平留给陕北梁家河村老乡们的印象之一就是“爱读书”。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读《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等书籍时,为了详细了解某个战役的具体进程,把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不熟悉的地名。他还会针对某个问题,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来阅读比较,从不同侧面了解和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对四书五经典故运用娴熟,诸子百家文史笔记尽入文彀,外国名著也是信手拈来,与这种系统深入、务求通透的阅读方法不无关系。
  随着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许多年轻人对“指尖上”的阅读情有独钟,对“碎片化”的阅读比较推崇,不愿意静下心来进行系统深入的“吸收消化”。这样,容易受众多推送信息的干扰,逮着啥读啥,看似获取信息很快,效率很高,实则“其进锐者,其退速”。“标题党”式等浅层次的阅读,看似阅读量上来了,实则阅读的质量并没有提高。时间一长,“这一件理会未透,又理会第二件,第二件又理会未得,又理会第三件,恁地终身,不得长进”。
  心理学研究表明:“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以这样说,今日的你是过去习惯的结果,今日的习惯将是你明日的命运。凡事同理,读书也如此。不管是纸质书籍还是数字化读物,只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力求做到身入和心入,才能在“通透”中学以明辨、学以增智、学以强能,真正把读书变成通向进步和成功的阶梯,让读书照亮和成就“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