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2024-05-24 

  

  刘亮
  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忙碌于工作和家庭之间的我们,一年之中鲜有机会来一场旅行,去我们真正想去的地方。但是身体到达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书籍可以让我们的灵魂一直走在路上,让我们的思想冲破地理和时间的束缚,到达任何想到达的世界。
  读传记,能从零开始了解一个人,可以看到别人度过的不一样的人生。读小说,是因为书里的故事能使我看见一个生命中经历不到的,甚至根本无法想象的世界,去体会那个世界的种种斑斓。读历史,可以明得失,穿越时空来到过去的世界,了解现代世界发展变化的种种由来。读诗词,可以让我们隔空与古人对话,体会古人的爱恨情仇和家国情怀,顺境时的恣意盎然与逆境时的豁达胸襟。
  有人说生活越来越忙碌,闲暇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天身心疲惫地下班回家为什么还要读书?还有人问,你们读了那么多书,考取了文凭,到头来做了一份普通的工作,挣的钱可能还没有一些没读过多少书的人多,读书有什么用?相信很多人的心底都问过这个问题。先谈谈我自己吧,很多年前还在上大学时,最初拿起书本只是用来消磨时间,填补内心的空白和寂寞,就像我的室友有的喜欢打游戏,有的喜欢打篮球一样。最开始我并没有发现与其他的兴趣爱好相比有什么特别。直到上班两年后再次拿起书本的那一刻,我才发现我收获了什么,曾经以为我不是爱看书的人,但从那时起知道自己其实是爱读书的,读书的感觉一直都停留在心里,它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和世界,它让我找到了最佳的独处方式,它让我更加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
  读书不是功利的事情,就像梁晓声所说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坚持下去内在的力量。
  作家张小娴写过:“有人问我,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到一座平凡的城市,打一份平常的工,嫁做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烦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人,相处下来会给人十分舒服的感受,不管其年龄大小,外表是否出众,富有的才情,令她们举手投足之间流露着一股高贵的美,这就是博览群书带来的气质,这气质是涵养,是学识,是所读过的书共同浇灌出来的。
  读书,作为万千喜好的一种,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当我们谈到兴趣爱好时,很少把读书作为其中之一,是因为读书所附带的让我们变得更好的可能跟其他爱好相比,程度和概率也许是最低的一种,然
  而读一本好书能带来的充实感是远大于打一整天游戏的满足感,这是内在的力量。
  记得第一次读《苏菲的世界》,看完很久没回过神来,原来哲学问题可以这样写,原来小说的结构可以如此精巧;读完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后愣了半天,原来对进化的理解和讲述,可以从这种角度展开;在读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的过程中,才发现阅读真的可以使人热泪盈眶,并从中和女主角一起感受到未被扼杀的勇气;看完商战史书《光电帝国》,知道了电灯的发明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同时,现代商业低劣的竞争手段和商场的残酷法则也已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真实上演;看完描写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的书《午夜将至》,感到后怕的同时也有一丝庆幸,原来人类距离热核战争的毁灭,竟然接近到只剩那么几秒钟。
  我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去拉丁美洲,可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那个躁动、魔幻、诡谲、绮丽的小镇马孔多,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我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去到中东,了解阿富汗的风土人情和那里饱受战乱的人民,但《追风筝的人》告诉我阿富汗不仅仅是一片不幸、麻烦不断、灾难深重的土地;我也许没有足够胆量踏上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而三毛将她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相信了有相爱的人在身边,即便身处荒漠也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刘慈欣和他的《三体》带领我们历尽文明的兴衰,渡过劫后余生的星际战争,飞向太空的深处。那么多遥远的地方我在梦里都不曾到过,可是书籍却带我来过,如果有一天我的身体有幸到了这些地方,那也不叫旅行,而是返程,返回我想象中的天地。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一天我找到了答案,人从小会吃很多食物,大部分都消失或是遗忘了,但其中一些成为骨骼和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