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力低空经济新版图 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05-21 

  

  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正式公开征求对《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的意见。该方案明确了六大类20小类的重点任务,涵盖了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监管运行优化、应用创新示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安全防范体系等多个方面。
  低空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形态,在3000米以下空域内蓬勃发展,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辐射并带动多个领域的发展。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韩钧曾指出,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产业链长,涉及航空器研发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服务保障等多个产业环节,而且应用场景广泛,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以及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均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在发展目标上,《行动方案》提出了规模宏大的规划。北京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并带动全市经济增长超过1000亿元。同时,创新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预计到2027年,将培育出10家亿元级龙头企业,50家过亿元产业链核心环节配套企业,以及100家技术服务企业。此外,还将形成一系列应用场景示范,包括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空中摆渡、城际通勤、特色文旅等,并计划开通3条以上面向周边地区的低空航线,基本建成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及低空应用生态。
  在应用场景方面,《行动方案》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路径。在应急救援领域,将加快房山基地建设,推动通用航空在应急通讯、消防灭火、巡检巡查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在物流配送方面,依托延庆八达岭机场开通西北物流支线等航线,探索构建无人机与公交物流相结合的新型配送模式。在城际通勤方面,计划建立大兴机场与雄安新区,首都机场与天津、廊坊等地区的通勤航路航线,并探索分体式飞行汽车在城市间通勤及城内摆渡的新业态。在特色文旅方面,将在延庆、平谷、密云等区发展低空旅游、飞行体验等产业,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
  为构建低空航路航线,《行动方案》提出充分利用低空空域资源,结合各区实际需求,推进合理划设航路航线,确保低空飞行器有序安全飞行。同时,开展数字化飞行规则、自由飞行模式等智能化研究,探索低空空域融合飞行管理机制,提升空域资源利用效率。
  在区域协同联动方面,《行动方案》强调加强京内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在京单位与河北、天津等省市合作建设试飞测试基地和专业分支机构,形成技术输出与服务应用相结合的协同发展模式。此外,还支持将张家口机场打造成为北京的公务航空配套基地,将八达岭机场、密云机场等发展为往来北京的通勤机场,并建设低空维修托管中心,提升低空经济的区域辐射能力。
  为保障《行动方案》的顺利实施,《行动方案》还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其中包括制定出台专项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低空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投资低空产业项目;深化企业服务,加强金融保险、贷款等支持措施;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产品技术,推动无人机产品及技术服务走向世界。
  此外,北京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联盟也于5月15日正式成立。该联盟将致力于建设市级“低空空域调度指挥系统和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中心)”,并成立独立研究团队,开展关键技术的协同创新。联盟的目标是在一年内形成成熟稳定、安全可靠、运转高效的低空指挥调度系统,为低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