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机版《长空之王》 ——记“吉祥鸟”AC332直升机科研调整试飞机组 2024-01-19 

  

  裴根
  盛夏七月,坐落于北部边陲的三江平原迎来一年中最美丽的时节。万顷良田,一眼望去,满是醉人的绿色。
  镜头聚焦建三江湿地机场,不远处,“吉祥鸟”AC332直升机开始科研调整试飞,由航空工业哈飞飞行总师、机长赵洪芳,副机长张凤龙、指挥员张晓东,空中机械师孙帅组成的试飞机组迎来全新挑战。七月至今,试飞持续进行着。机组通过一次次试飞,在天空中逐渐“摸”出直升机的性能边界,并适当超出边界,将试飞结果反馈给设计人员不断优化改进,使设计指标成为现实,为后续适航验证和用户使用奠定基础。这很容易让人想起2023年热映的电影《长空之王》。没错,他们的故事也关乎家国,令人钦佩。
  新机
  波澜惊涛,谁砥中流?国之重器,使命在肩。因为特殊的功能属性,直升机一直是航空应急救援装备的主力军,近年来,具备优异性能的直升机更成为国家航空应急救援和通航运营的亟需。作为国家队,哈飞全新研制具备优异性能的AC332直升机。
  适航要求是最新的,构型是全新的,很多技术的应用也是国内首次,研制全程面临更大难度和挑战。在保证质量安全前提下,项目团队和机组以科学精神、创新举措和顽强拼搏,小步快走提进度,开展各项试飞工作。
  周天寒彻,漫天风雪……隆冬时节,哈尔滨平房机场上,AC332即将迎来工作首飞前最大考验——地面共振试验。这是新机研制必经之路,国际上曾出现过因地面共振造成的直升机解体事故,试验对直升机和机组来说都是巨大挑战。
  彼时,新冠疫情导致试飞人员严重紧缺,加之节点紧迫,试验风险大、难度高、工序烦琐,保节点貌似已无可能。如何破题?唯有创新,赵洪芳和机组人员提早应对。试验的一般做法是将直升机运至“车台”,用铁链“拴住”直升机开展各工序。机组分析出两个问题,一是机库距“车台”较远,AC332采用滑橇式起落架构型需拖车转运,机务操作耗时长、难度大。二是铁链系留准备时间长。机组想出用增加配重的方式替代铁链系留,这样既大幅降低机务工作强度,又能节省时间,经与设计和工艺人员论证,方案最终通过。
  机场上,机务开始各项准备工作,紧张的气氛弥漫在寒冷的空气中。“大伙要稳扎稳打,质量和安全是最重要的,这个活儿咱们绝对能干好。”赵洪芳不时嘱咐大家,给大家加油打气。试验开始,机舱外,旋翼的巨大冲击力“卷起千堆雪”。驾驶舱里,赵洪芳沉着冷静,稳稳扰动操纵杆,以极其“丝滑”的操作在0.5秒内均匀完成一个周期动作,或是1秒内连续完成两个周期动作,他逐渐提升发动机功率,增加旋翼转速,获取不同状态下直升机各系统的试验参数。一旁的张凤龙、孙帅打起十二分精神,盯紧仪表和机舱记录试验参数,边观察,边记录。几日后,试验顺利通过,直升机和机组均打出“100分”,工作首飞
如期开展。
  风险
  试飞就是和风险做伴,尤其是科研调整试飞。目前,机组飞过的科目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中高风险科目,而一些高风险科目,风险更是肉眼可见。
  无动力VNE(不可超越速度)试飞科目是机组开展的高风险科目之一,主要测试直升机达到不可超越速度后,发动机不再提供动力情况下,直升机在自转状态下极速向下飞行,操纵性是否依然良好,各系统运转是否良好。为保证试飞安全,项目团队在科目开始前做了充足准备,通过科学规划和充分研讨,决定采取速度递进的方式,分6次逐渐逼近不可超越速度以完成试验。
  “机场秋点兵”,试飞开始,救护车和医护人员随时待命,以防万一,设计人员精神高度集中,随时监控遥测参数,预判可能发生的各种可能,随时做好应急报告准备。赵洪芳驾驶直升机扶摇直上,稳稳跃入蓝天,指挥员张晓东在塔台与机组密切协同,一次、两次、三次……前五次试飞均顺利完成,机组迎来最终大考。
  AC332依然如前几次一样稳稳跃入蓝天,但接下来的场景却是不一样的“速度与激情”。天空中,赵洪芳驾驶直升机达到平飞状态后,将总距杆放到最低,发动机停止输出动力,再向前推驾驶杆,直升机开始向下俯冲,速度迅速增加,很快达到不可超越速度。俯冲的刹那,经验丰富的张凤龙和孙帅捏住鼻子闭紧嘴用力鼓动一下耳膜,避免造成耳膜受损。按科目要求,赵洪芳操纵直升机在保持航向不变情况下,上下左右施加扰动,直升机左右“漂移”,上下“点头”,又回归正常轨迹。张凤龙和孙帅只觉金灿灿的大地扑面而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二人紧张记录着各仪表参数和各系统状态,并不时观察舱外环境,为可能发生的一切做好准备。虽然直升机在高速机动,但赵洪芳的操作依然“丝滑”,随着直升机稳稳降落在机场,第六次试飞宣告胜利结束。
  科目完成后,一名年轻机务和赵洪芳聊天,“赵总,你当时在天上就不怕吗?我们在地上都担心死了”。“我,就是干这个的,你怕推飞机吗?”伴着爽朗的笑声,赵洪芳打趣地反问道。
  其实,这个科目风险非常高,即使再谨慎、再多的技术准备、拥有再高超的飞行技能,依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安全完成,但利国家、担使命时,艺高人胆大,当时只道是寻常。
  家国
  每个试飞员,每个试飞机组,心中都装着家国。
  赵洪芳,是试飞员,也是飞行员,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驾机执行过1998年黑龙江特大洪水抗洪救灾、2006年森林灭火、2008年汶川大地震物资运送等重大任务,圆满完成“吉祥鸟”AC312A、AC312E、AC352等直升机首飞和众多新机试飞科目,培养出多名优秀直升机飞行员,他和他们的故事都与各种风险紧密相连,都关乎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生活。“吉祥鸟”送吉祥,国家队守四方,从抵达建三江的那一刻起,机组就在竭尽所能,奋飞蓝天,争取早日让AC332交付用户,造福国家和人民。
  建三江,位于东北更北,夏日凉爽,冬日寒冷且漫长。冬天的冷,机组感受到了,可夏日的凉和机组丝毫无关。原来,夏日试飞时,直升机的空调系统尚未到位,空中无法制冷。为了加速新机试飞进度,机组无惧“烤”验,依旧第一时间开展各试飞科目。日光烈,热浪滚,飞了没多一会儿,赵洪芳的脸颊和脖子就淌满了汗水,衣衫湿透,张凤龙和孙帅同样汗流浃背。长时间“带汗”飞行,赵洪芳的脖子扛不住了,长起湿疹,刚开始痱子粉还管用,后来只能上药膏“顽强抗争”。因为体重较大且身处机舱,汗水不断,孙帅没一句怨言。
  相关科目结束后,大家被他们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几个月的时光里,在具备飞行条件的前提下,机组克服一切困难,全勤开飞,一天都没耽误。不仅如此,在多次试飞中,机组还一次次将精准的试验数据和真实的飞行感受反馈给设计人员,为直升机设计优化提供支撑,并在机身结构和油箱成品设计优化等方面给出宝贵建议,让AC332越飞越好……AC332科研调整试飞仍在继续,机组的故事未完待续。
  (岳书华 李小文 姜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