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机电的“改进能手” 2023-11-17 

  

  王向鹏
  在航空工业南京机电燃油部试验室,如果提到改进改善,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多年的试验技能经验,使他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本领,他执着于班组工装夹具改造,立足岗位热衷创新,身处一线专心工作改良。在平日的工作中,他总能想方设法进行一些项目的改进改善,使自己和同事们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顺畅,工作效率得到较大提升。这种专于改善的创新精神,使他渐渐成了有名的“改进能手”。他就是航空工业南京机电燃油部试验室的试验工李利军。
  初入单位牛刀小试。2006年,李利军从张家界航校毕业后,成为试验室的试验员,那时的设备还比较落后,在了解试验台的原理后,心里就起了“小九九”。某试验台在做试验,由于之前是使用自脱式夹具,严重占用本来就不多的空间,提升操作拆卸产品时,容易和试验台上沿干涉、出现磕碰情况,增加了试验危险性。该机构内钢丝固定位置空间狭小,钢丝卡扣的安装空间也不够,更换钢丝十分困难,工作量大,同时钢丝易和机构侧面发生磨损,使用寿命降低,增加了试验成本。李利军充分考虑,该试验台上下垂直空间紧张,应尽量缩短中间连接件的尺寸,同时考虑钢丝的更换方便和耐用,通过改善卡扣的方式,使夹具尺寸比之前缩短了20厘米,释放了更多的上下垂直空间,产品拆卸时提升操作不再和试验台上端干涉,增加了试验的安全性。更换钢丝操作方便,钢丝更加耐用,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同时在同一个试验台的油箱换油每次都要登高到3米左右的高处人工手动舀出来,危险系数高,还费时费力。李利军发现了它,就要解决它,他通过把上面的油箱设置一个放油孔,接了一个放油管下来,每次放油只要一个人在下面打开开关,就能直接把油放好,一次性解决问题,省时省力。这两次小小的改进,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也让李利军改进的劲头更足了。
  不断改进,消“重”灭“难”。由于燃油部产品多,品类杂,他通过和老师傅的交流和自己的不断钻研,很快就成为技术行家。他发现,油管箱子带软管总重约160千克,管长度30米,还因管子是软管易弯折等情况,收管时,需旋转箱体将其盘起。箱体在地面旋转至少需 4人操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李利军根据箱子的外形尺寸,通过设计支架托起箱子,支撑面采用槽钢,结合箱子底部的加强筋尺寸,设计拖车内侧宽度安放一类油管,外侧宽度安放另一类油管的箱子,底层槽钢高度还满足叉运空间。可以进行叉车操作,减少人力成本。拖车底部安装四个万向轮,根据现场多沟槽的使用环境,轮宽选用70毫米,具有更好的通过性。同时可以原地360度旋转,实现快速省力的收放软管。该轮单个能承重1000千克,整车可以承重3000千克,给该车的拓展使用提供了空间。该小车可以安放多种不同型号油管箱子,改善后用叉车进行叉运,取代用多人去抬的方式,减少了劳动强度。小车操作方便,装上软管后,一个人就可以轻松转动,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且承重能力强,通过性好,也可以用来转运包装箱等大重量物体,能推广使用。小改善解决了大问题。李利军这个改进能手的名声越来越响。
  踔厉奋发越战越勇。试验台的保养维护对于设备能否正常运行非常重要,某加油接嘴对接面的压胶由于长时间使用导致开裂,时常在对接工作时泄漏,有时压力还会崩开,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之前处理方法都是换掉整个产品,使用成本高,采购周期长,严重影响了试验进度。这一次,李利军决定就向它“下手”。通过摸索研究分解之前报废的产品,他发现只需更换其中的压胶件,就可解决漏油问题,于是单独采购了压胶件,自行更换成功,圆满地解决了漏油问题。后续也只需采购压胶件,自行更换即可,大量节省了成本和周期。他还通过分解拆装方法编成固定的拆装规范,供他人参考使用。
  他的成果不止于此,还有密封台的电缆缠绕方式改造、油车防护改进、某产品安装夹具改良等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李利军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试验工,但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发热发光,为南京机电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最坚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