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 2023-06-09 

  

张明忠
  一泓如此名副其实、富有诗意的碧水,却偏居于籍籍无名的乡野。像乳汁哺育着故土生生不息的生灵,如明眸闪耀在一代代游子思乡的梦里。
  这是玉泉,我家乡汉中南郑区阳春镇的一眼清泉。她高洁无华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已深深融入一辈辈家乡人的血脉。在游子们眼里,她就是故乡的代名词。无论走多远,玉泉就是故乡,故乡就是玉泉。常常在闭上双眼时,她就会无端地在脑海闪现。
  玉泉的水如此清澈晶莹,如一面明净的镜子,镶嵌在家乡丘陵与平坝过渡处的田野里。她的北边是宽约一两公里的丘陵旱地,种植着橘树、桃树等果树和玉米、红薯等耐旱作物,旱地北边是秦岭的余脉——梁山山系,山不太高,葱茏的山林中不时裸露出大片石灰岩。她的南边是一望无际平展的水田,春天油菜花金黄灿烂,夏天水稻绿浪翻滚。据说玉泉是梁山山系的岩层在此处断裂后形成的断层泉,大面积的石灰岩裂隙、溶洞、暗河里的地下水,汇成了源源不断的水源。在潜流中经过多套地层的过滤,变得纤尘不染、晶莹澄澈。因为水源在较高的山上,高压的地下水流就从泉底三个状若大锅的泉眼喷涌而出,一泄如注。历千万年未曾断流,滔滔不绝,如吟如歌。
  听说早就有人看上了这珍贵的水资源,要投资开发。先说要建矿泉水厂,闹腾了一阵子,却说泉水含钙、镁离子多,硬度大,技术难度高,放弃了。后来又听说要建洗浴城,周边的地圈了几十亩,闲置好多年了,也不见动静。这片水面就依旧保持着她的本来面目,静若处子,温婉如玉。
  上小学时,我们天天从泉坎上路过。在我们孩童眼里,她就像一个直径五六十米的圆形水塘,泉坎高出周围田地二三十米,四周长着高高低低的洋槐、柳树、榆树等常见树种,泉水从两条宽约两米的水渠中分别向东西方向汩汩流淌。母校玉泉小学就坐落在泉东百余米处,向东的水渠从教室窗外静静流过,昼夜不舍地浇灌着这片土地上一个个拔节抽穗的梦想,荡涤着一代代学子纯朴的心灵。两条水渠向东流过王合、杜家湾、泉沟……向西流过泉西、瞿义、庄房……流向不知所止的远方。泉水流经处,就是村民们生命的泉源。村民们早已约定俗成,早上不能在水渠里做任何洗刷,不能做任何污染渠水的事,否则就犯了众怒。天刚蒙蒙亮,家家户户的男主人就起床挑水,把每天最清亮的泉水一担担装满家中水缸。一天的农家生活,从此过得滋滋润润、清清爽爽。
  在村民们熙熙攘攘、热热闹闹挑水时,玉泉小学的教室门也依次打开。母校是个老学校,父辈们也曾在这上过学。那时附近十里八乡共用这一个小学,学校规模很大。农村学校没啥课外活动,到了春天,语文老师就带我们到学校后边的坡地里踏青赏花,回来后写命题作文。每个同学的作文中,都有一个自己眼里最美的玉泉。而我因为“路过玉泉时,我们就嬉笑着蹲在泉边,习惯地用泉水洗洗手”一句中的“习惯地”,在全班受到了老师的表扬。玉泉小学自建校起,就办在寺庙里。这是玉泉寺向东延伸的一部分建筑,我们这些“60后”学子在校时,大部分建筑还是古色古香的庙宇,方砖铺地,圆瓦座脊,雕梁画栋,飞檐展翅。进入新世纪,学校被撤并到镇中心小学,已改建多次的校园就此废弃。清晨,只有淙淙的泉水从校外流过,再也听不见代代延续的琅琅书声了。
  玉泉水不但清甜明净,而且冬暖夏凉。数九寒冬,万物凋敝,此时的泉面却笼罩着一团热腾腾的雾气,上下学的学生们在泉水里洗洗冻红的双手,就有一股暖流从指尖涌上心头,使人血流加速,暖意顿生;炎炎盛夏,上下学的伙伴们挽起裤腿站在泉边、水渠里洗手洗脸,开心戏水,泉水清凉无比,彻骨沁心,周身的暑热瞬间便消散得无踪无影。
  紧邻玉泉北二三十米的泉坎边,是玉泉寺的大门。玉泉寺坐北朝南,以背靠玉泉的戏楼为中心,向东西方向绵延各三四百米。父辈们说这庙建于唐朝,他们小时候寺庙建筑完整,僧侣众多,香火旺盛。玉泉小学就是玉泉寺后来香火渐稀、庙宇破败后向东残留的一部分。到玉泉寺求福求寿求子的较多,但声势最浩大的还是求水。大旱之年,数月难见雨水,塘库干涸,秧田龟裂,就连碧波荡漾的泉面也下降了许多。远远近近的村民们就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的乡道上汇聚到寺庙里,烧香拜佛,磕头作揖,献祭敬天,求雨求水。长辈们说玉泉寺香火很灵验,几次大规模求雨后,多少都会降些雨水。至少,玉泉的水面会上涨一些,附近十里八乡的收成就比其他地方好得多。
  玉泉寺最有名的是两棵古柏。每棵约有四五人合围般粗细,二三十米高低。树龄虽已两千多年,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古柏四周,散落着几块光洁的古碑,碑文依稀可辨。古柏南面的戏楼,是保存最好的建筑,小时候村里的样板戏常在这里上演,大哥他们那些化了妆的基干民兵背着木制步枪神气十足地在戏台上出出进进、上上下下,让台下的我们羡慕极了。上学后,这里便成了我们放学后打闹嬉戏的好去处。因为名声在外,两棵古柏早已被县政府命名为“古树名木”,列入名册,挂牌保护。它们端立在寺庙正中戏楼门口,树影早已越过庙宇,映入玉泉水面,影影绰绰,随风摇曳。下乡采风的画家,在泉坎上支起画架,把泉水、寺庙、古柏浓浓淡淡地涂抹成了画布上一幅天然的画卷。泉水里古柏的倒影,俨然成了点睛之笔。
  近些年,乡村游日渐红火。随着在抖音、微信朋友圈的扩散,玉泉的名声不胫而走,远道而来一睹芳容的人越来越多。现在的玉泉已被列为省级地震观测点,竖起了花岗岩标牌,泉边加上了半人高的水泥围栏,泉坎的路面铺上了红砖。连接汉(中)—黎(坪)路的“玉泉路”也被硬化拓宽,直达泉坎。西成高铁的列车从泉南一两公里处飞驰而过,西汉高速从泉北数百米处逶迤穿梭,透过高速大巴的车窗,依然能看见玉泉的倩影。平日里,乡亲们三三两两到泉边散步休闲,跑步锻炼。节假日,慕名而来的自驾者、骑行者络绎不绝,一个个跃动的身影、一张张美丽的笑容绽放在高清镜头里。玉泉就这样进入大众视野,获得了超高的人气和频频点赞,成为家乡一张亮丽的名片。
  今年清明节回乡扫墓,我又习惯性地到泉边转了转。泉水依旧清澈,古柏依然雄姿英发,只是古寺愈发破败,几处屋角都露出了椽头。而废弃多年的小学,却被修葺一新,在临近玉泉的院角处新开了后门,杂乱的院子已整理干净,修了些花池。敖姓老板说,要在校舍里搞无土栽培工坊。他进驻仅两三个月,进校来聊天的玉泉小学校友就不下千人,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二三十岁的青年,有外省归乡的成功人士,也有当地的普通百姓,都十分关心校舍的保护。学子们的真挚情感,令敖老板和他的员工们都有些感动。
  临别时,敖老板送我到泉坎上转了转。他说一定会保护好校舍,也会捐建一本校友录。生意开张后,每天摆上茶桌,请回乡看泉的校友们顺便到母校转一转,在大树下喝茶聊天叙旧抒怀,在校友录上留下自己的信息和心里话。
  他这个主意真不错。一本校友录,让校友们奔波劳顿的身心在玉泉接受沐浴洗礼,与众多校友息息相通,互致问候和鼓励,让从玉泉出发的每一个游子多一份温暖和力量。可见此时的玉泉,虽然名声在外,却含蓄低调如昨,淳朴晶莹似玉。永远都默默地奉献清流,没一点张扬。静静地呈现美好,无一丝喧哗。就像一位小家碧玉,安安分分地静守着岁月,素颜朝天中绽放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