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代航空仪表诞生往事 2023-05-26 

  


王红霞
  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展品中,有两组看似不起眼,却又有着里程碑意义的航空仪表组件。来自“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地陕西宝鸡的它们,是宝鸡唯一的航空企业——航空工业宝成,分别于1960年试制成功的我国第一个远程地地导弹陀螺组件、1961年试制成功的我国第一个空空导弹自动驾驶仪。携着大西北黄土地的质朴,穿越一个多甲子的烟尘,在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72周年之际,它们和航空大家族的伙伴们在首都北京聚首,沉静地讲述着新中国第一代航空仪表诞生的历历往事。
  翻开岁月的宣纸,历史让宝成在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忆。据宝成厂史记载: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刚刚起步的新中国航空工业担负的飞机修理任务急剧增加。当时修理飞机所需的大量仪表,主要是依靠苏联供应,其次是依靠各飞机修理厂自己修理,没有独立的仪表修理厂。各飞机修理厂的修理条件很差,技术上没有经过锻炼,力量十分薄弱。为适应战争需要,巩固国防,国家决定建立一个大型的航空仪表修理厂。
  1952年8月18日,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了由苏联帮助设计大型航空仪表修理厂的合同。1953年2月,二机部提出了《航空仪表修理厂设计计划任务书》,明确新建的航空仪表修理厂将进行航空仪表之中修和大修工作,以及制造部分航空仪表的备件。1953年10月23日,我国与苏联政府签订了建立大型航空仪表制造厂的合同。接着,国家计委批准了《航空仪表制造厂设计计划任务书》,明确为综合性的航空仪表制造厂,厂址在北京德胜门外。
  为了国防安全,1955年4月18日,中央政治局决定由国务院发出指示,停止在北京建厂,迁往内地。1955年6月,国家计委和建委联合批准在宝鸡建厂,选厂人员经3个月的勘察工作后选定厂址在宝鸡市渭河以南、清姜河以东。1955年10月20日,宝成在当年还是一片荒芜的姜城堡开工建设。
  秦岭巍峨,见证着宝成的沧桑和坚毅;渭水欢歌,吟唱着宝成的忠诚与不屈。作为新中国“一五”时期培育起来的156个“工业长子”之一,宝成从“呱呱坠地”起,就肩负起了我国航空仪表研制和生产的艰巨历史使命。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航空人才,怀着一腔报国的热血,挟着大江南北的风尘,从上海、沈阳、太原、北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山城宝鸡,边基建边生产,筚路蓝缕挺起了宝成的脊梁。
  “当年我们在沈阳的时候,家里都是铺着木地板的。1956年党中央一声号令,我们想也没有多想,抱着才一岁多的女儿,坐着绿皮火车就来陕西了。到宝鸡那天,正下着大雨,车到姜城堡,我们就躲在一截大水泥管道里避雨。开始我们被安排住招待所,后来每家住的都是‘干打垒’,烧的都是柴火,姜城堡一带还有狼。”——这是来自第一代宝成人的回忆。为了解决职工吃不饱的难题,1961年,工厂发动职工上山挖葛根磨成粉,作为充饥之粮。老一辈航空人忍受着“干打垒”的寒碜,“瓜菜代”的清贫,从复制、仿制起步,到自行设计和研制,不断攻坚克难,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于1960年2月成功试制出我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自动驾驶仪,1961年5月又成功试制出了我国第一个空空导弹自动驾驶仪。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放飞了新中国第一代航空仪表,为年轻的战机起飞,装上了明亮、敏锐的眼睛,填补了我国国防建设的空白。
  宝成的建成投产,使新中国有了第一个比较完整、技术比较先进、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航空仪表厂。宝成的建成迅速增强了航空仪表制造力量,提高了飞机的配套能力,为后来研制、生产各类新型的航空陀螺仪表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宝成以建设强大的国防为己任,先后包建和援建了31家航空航天企业,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和国防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宝成在建成初期,就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60年4月28日,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在赴蓉城参加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途中,来宝成视察。在产品检验车间,看到宝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的产品时,刘少奇赞扬说:“自力更生精神好,应该继续发扬。”当介绍到宝成人成功试制出地地导弹自动驾驶仪时,他更加高兴地说:“我们的部队、工人和技术人员有能力、有本事提高尖端产品,为党和国家争光!”1961年5月1日,朱德委员长和夫人康克清也来到宝成视察,在听取了企业领导的汇报后说:“我们为什么要制造武器呢?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如果不这样做,就会造成更大的流血牺牲。”他同时强调:“首先要搞好产品质量。现有的技术力量不足,可以与科学研究部门相结合。技术问题是科学问题,要继续学习,不能依赖,要自力更生,实事求是。”朱委员长还高兴地参观了产品陈列室、加工和装配车间。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聂荣臻、谭震林、杨尚昆、陈慕华等也先后来到宝成视察工作,给予了宝成人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员工为祖国航空事业拼搏奉献的干劲和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