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核固本 变革创新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航空产业集团 2022-10-18 

  

  航空工业成飞下辖所属企业6家,员工总数22000余人。2021年,成飞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直属业务单位调整为直属单位。2021年12月,成飞发布的“十四五”及2035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成为技术领先、管理卓越的世界一流创新型航空产业集团”发展愿景。
  成飞主要业务包括航空武器装备、无人机的研发、制造和维修保障,以及航空大部件的生产制造。在有人机方面,研制生产了以歼7、“枭龙”、歼10、歼20等为代表的多型飞机,实现了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跨越发展,具备规模化维修能力。在无人机方面,形成了以“翼龙”系列和靶机系列为代表的无人机产品,无人机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在民机方面,承担了我国自主研制的ARJ21、C919、AG600和中俄联合研制的CR929等机头研制任务,具备了完整的机头设计研发试验体系;是波音公司等国际主流整机企业8个项目的唯一供应商、空客公司全球重要机体供应商。
  主要做法
成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的要求,以建设技术领先、管理卓越的世界一流创新型航空产业集团为目标,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抓手,聚焦主业,全面创新,强核固本,着力提升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打造领先创新体系,构建稳定健壮的航空产业生态链,将创新力转化为战斗力,奋力跑出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的加速度,赢取发展主动和发展先机,全力支撑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和建军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努力构建一流的治理能力
  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治理水平。深入落实两个“一以贯之”,构建起“一个实施办法、三个方案、六个权责清单、十二项基本制度”公司治理体系的制度规则。搭建来源多元、能力互补、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结构。在厘清同一事项党委、董事会、经理层权责边界的基础上,整合成《公司权责清单》,纵向划分为9类202个权责事项,横向集成行权主体、方式、路径,实现“多单一表”,做到简明实用,协同高效。开发决策管理系统,将清单内容嵌入管理系统,设置合规审查、风险评估、法律审核等环节,强化决策程序刚性约束,提升决策的规范性、科学性。建立“及时督办+季度检查”的决议跟踪落实机制,并纳入成飞综合计划管理平台(CPM),实现决策闭环管理,提升各治理主体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
  二是大力推进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经营执行效率。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管理体系与能力,基于商业模式和管理逻辑,迭代优化业务策略、业务规则,按功能重构制度文件体系,将公司各类规章制度、管理标准、公文等整合为政策和执行两类文件。基于端到端流程贯通重构公司流程体系,搭建起包含管理公司、管理运营、管理支持三大类,14个业务域、1136个流程;按照“统一流程”原则,将内控、合规等管理要素全部融入流程,避免了制度和执行两张皮现象。全面推进流程IT化,有效提升流程运行效率。按照组织与战略匹配、组织与流程适配原则,优化组织与流程对应关系,沿着流程设组织,突出运营领域价值创造,强化专业领域能力协同,实现组织形式由职能型向流程型转变,大幅提升内部组织协调度。
  三是加快建设数智能力体系,以数据驱动管理能力提升。坚持“让数据说话”,加速汇聚和利用数据资产,建成多级智慧管控中心,包含经营计划、供应链、质量管理等1200余个实时管控场景、3000余项指标,通过数据实时采集和分析,为公司业务运营和决策部署提供数据支撑,有效提升运营管控能力。构建新一代数字化产品研制管理体系,打通以xBOM为核心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链路,实现数据统一管理,提升产品研制和售后服务效率;建立内外协同的供应链管理平台,打通供应链全域业务,大幅提升供应链管控能力。
  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一是抓住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牛鼻子”,树立“人人担指标、挑战高目标”的积极导向。以“面向高质量发展、制定高业绩目标、实施高水平激励”的理念,开展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正向设计,系统构建针对经理层成员的“两基本+ 一卓越”的责任体系和包含“目标维、价值维、责任维、特征维”的指标任务体系,并建立紧密挂钩、刚性考核、刚性兑现的管理机制。
  二是坚持市场化导向,建立并完善了以劳动合同为主体、以岗位为基础、以评价考核、有序流动为主要形式的用工机制。着眼建成航空强国的领军企业,围绕科技自立自强,识别核心关键能力,解决“向哪里布局”的问题,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方阵。围绕质量、安全、保密、劳动纪律等梳理明确严重违纪违规行为清单,规范“红线”退出;基于“岗位有任期,上岗需竞争”的原则,以任职资格、工作业绩为基础,打通“不胜任”退出渠道;构建全过程监督的新员工三年培养体系,加强“新员工三年培养”退出,推进员工市场化退出常态化。
  三是强化推进管理人员能下,激活关键少数活力。深化“要什么、考什么、述什么”导向,构建干部述职结构化模型,实现明责考核,驱动干部“不掉队”;结合业务特点与需求,畅通干部流程渠道,选派技术、业务管理经验丰富的同志补充到供应链管理、产品交付、客户服务等领域前线,充分发挥其工作经验和技术底蕴,提升业务域整体水平。
  四是坚持价值创造导向,围绕“要什么、考什么、激励什么”,深化分配改革。建立薪酬投放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等高质量发展指标挂钩的倒逼机制,激励挑战高目标;改变工资增量与任务增长简单挂钩的“任务型”分配逻辑,将“效率效益提升、创新驱动”等高质量发展方向挂钩占比提升至50%;针对各生产单元设立专项绩效包,与内部劳动生产率挂钩;实施“关键目标奖”“降本专项奖”等,“年初定目标,达成及时奖”,营造“人人盯目标、事事为目标”的氛围,逐层传递压力,激发活力。
  打造领先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科技发展规划引领,明确创新方向、开拓创新领域、探索创新路径、打造创新平台,奋力实现企业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自主”与“开放”结合,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整合内部资源,建设层次分明的科技创新平台,设置基于用户需求的产品快速研制中心和专业化的技术研究实验室,通过科研内部化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以“协同创新、开门创新”为宗旨,联合地方政府建立成飞·青羊创新中心,开创外部创新力量“走进来”、内部创新成果“拿出去”的单透模式,目前“中心”已搭建各类技术平台18个,吸引内外部创新团队37个、成员223人,开展研究项目60项,在机器视觉技术、增材制造、AR辅助装配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内外部创新资源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二是“踩油门”与“松刹车”结合,创新“创新的机制”。聚焦公司核心竞争力,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实施科技创新“百团大战”,对轻资产、小规模的项目进行快速便捷投资,项目管理遵循弹性制、重结果,项目评价着眼开放性、宽容性,对现行科研体系形成有益补充和机制探索,授予“团长”一定自主采购权限,建立“快速采购流程”,保障项目快速推进。“百团大战”开展一年多时间已立项371个,累计投入金额数千万,90后“团长”占比61.7%,广泛激发了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三是“文”与“武”结合,上好创新的文化课和思维课。以“文”化人,编制《创新行动指南》,以“理念+诠释+案例”的形式,统一公司创新实践中的价值理念,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工程师文化。以“武”会友,摆擂搭台,以“赋能提升-创新驱动-成果分享”为脉络,举办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国际论坛、青年博士论坛,召开技术创新例会,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建立博士咨询机制,聚智聚力、树立标杆、比学赶超,提升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荣誉感和获得感,营造浓烈创新氛围。
  优化产业能力结构,打造稳定健壮的航空产业链
  按照“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发展思路,聚焦核心能力建设,稳健退出一般能力,以建设集群化发展平台为抓手,扩大与民口企业的生产合作,打造稳定健壮的航空产业生态链。
  一是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小核心”能力建设,快速强链固链。聚焦航空主业,开展强核、固本、强基工作,公司条件建设投资,聚焦于强化研发设计、总装、系统集成、试验试飞及售后支持等核心能力;调整人才布局,在产品能力自主、技术能力提升、前沿技术探索、制造装备自研方面,集中优势人才资源突破瓶颈、补强短板,2021年公司核心关键专业方向的人员相比2018年增加34%;强化数智能力、数字化协同研制能力建设,打造构建行业领先的新一代协同研制和保障体系能力。聚焦产品生产效率提升,基于精益理念,按专业能力重组内部零部件、装配、交付和物流等生产单元,形成基于“强核”的组织体系。
  二是扩大开放融合,聚力“大协作”集群发展,实现延链稳链。作为产业龙头企业,成飞公司发挥产业链的整合力、供应链的掌控力和创新链的溢出力,聚焦“小核心、大协作”,创建“1+1+N”(政府+龙头企业+配套企业)融合发展模式,利用社会资本开展生产能力建设,撬动160亿元社会资本和地方政府共同打造集群化航空产业园。通过产业发展需求牵引遴选专业制造能力对口的战略供应商入园承揽配套业务;通过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分层分级”培训,快速赋能入园企业;健全“全流程”供应商管控机制、“公有云”数据协同管理机制和“盯监导”派驻供应商代表机制,持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形成稳定、规模化的航空零部件“一小时”全链条配套能力,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生态圈”,构建起了“头部引领、集群支撑、链式互补”的航空产业生态。
  改革成效
公司坚持锐意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自主创新力、产品竞争力、产业链控制力和行业引领力,逐步迈上了领先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是原创技术策源地作用发挥逐渐显现。通过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全面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装备制造技术和能力体系。2021年取得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288项,获得授权专利318项,其中发明专利257项,同比增长近4倍,远超“十三五”专利授权总和;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类奖励36项,同比增长20%,“五轴联动数控机床S形试件检测方法及加工精度提升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中国在金属切削机床测试领域的第一项国际标准。2021年度科技创新转化合同金额达7800余万,科技创新影响力逐步提升。
  二是产品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主战装备研制生产有序开展,在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共25架歼20、歼10飞机飞越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检阅,献礼党的百年华诞。公司生产的无人机圆满完成“海燕计划”海洋气象观测试验任务,2021年飞赴河南洪水灾区开展应急救灾,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国产大飞机C919机头实现批产交付。
  三是经营质量持续向好。公司营业收入在三年实现翻一番的基础上,2021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再创新高。在此期间,公司职工人数基本保持不变,全员劳动生产率累计增长120%,经营质量有效提升。
(航空工业成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