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跟飞小记:停机坪上的一枚党员徽章 2022-08-19 

  

顾嘉伟
  我是航空工业南京机电的一名普通党员,从4月底至今主要承担某外场跟飞保障工作及相关单位的协调保障任务。
  作为一名设计员,我到外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适应工作内容的转变:从用键盘编写文件到与主机厂所协调解决问题、从装配线现场学习培训到拎着扳手上机操作,大部分的工作都变得极具挑战性。在这里,跟飞人员一方面要与主机反复确认核实问题,另一方面要与“家里的”设计人员、客服人员积极沟通解决方案。沟通过程往往损耗大量时间。紧迫的节点要求也会对跟飞人员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因此,在跟飞任务启动前,我在装配现场,早早熟悉掌握了打保险、拧力矩、换装备件等外场服务必备技能,以确保用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为客户的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支撑,保证“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我在外场工作的对象不局限于自己主管的产品,更要担负起整个部门乃至南京机电的产品保障工作。从狭小的垂尾到昏暗的货舱,从高陡的整流罩到闷热的吊舱室,哪里安装着我们的产品,哪里就是我们的“战场”。在处理现场问题过程中,很多听起来简单的任务,实际开展时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拓展思路、想办法,积极沟通找途径去解决。
  在不断解决各类问题的过程中,我对飞机的整体架构、产品的生命周期有了更多了解,也深刻体会到航空制造领域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各类问题也极大锤炼了我准确判断故障的能力。不少产品本身结构并不复杂,但因机上安装空间受限,产品周围遍布的油管、线缆和桁架使得我们看不见、摸不着,身体也需要保持一种扭曲的姿势进行工作。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和同事在垂尾通道更换产品的经历。通道内狭窄闷热,为了拆卸和运送产品,往往需要上下攀爬数次,不一会儿便大汗淋漓。倾斜的通道内遍布其他产品,桁架往往会卡住腿部和胸腔,使得我们呼吸困难,而狭小的工作环境也让产品许多部位藏在深处,金属零件划伤手背更是家常便饭。
  这些珍贵的外场经历令我对长期参与外场保障的同事和前辈们心存敬佩。他们在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较大的精神压力下仍保质保量完成工作,显示出当代航空人的责任和担当,展现了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外场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团结协作的结果,其中离不开领导的全力支持,也离不开客服人员、设计人员的沟通协调和技术配合。
  停机坪上,“炎热”的考验让人眩晕。战机从头顶上空飞过,热浪扑面而来。而我,看见自己胸前的党员徽章,在阳光下正闪耀着光芒,顿时感觉航空报国的志向也在不断向着天空生长。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我们航空青年一定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