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明基因编辑新工具成功编辑线粒体DNA 2021-08-10 

  

  过去十年内,基因编辑得到了爆发式的普及。有了CRISPR/ Cas9及其相关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比以前更轻松实现DNA靶向性的改变。这些最先进的工具在细胞核内运作良好,这里也是储存着大部分遗传信息的地方,但是CRISPR仍然无法触及细胞的某些部位。
  现在,一种不使用CRISPR的新型工具让基因编辑得以作用于细胞中第二大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它被称为DdCBE(DddA-derived cytosine base editor),由一种来自细菌的脱氨酶改造而来,能够将线粒体DNA中的C·G核苷酸对修改为T·A。
  美国华盛顿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的研究员约瑟夫·穆格斯(Joseph Mougous)说,这是第一套可用于线粒体DNA的精准基因编辑器。
  该研究由穆格斯和HHMI的另外两位研究者主导合作完成,分别是哈佛大学和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的刘如谦(David Liu),以及马萨诸塞州总医 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和博德研究所的瓦姆西·穆塔(Vamsi Mootha)。团队由穆格斯和刘如谦共同领导,其发现于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线粒体DNA的突变会导致多种罕见疾病,而人们对其了解非常有限。直到现在,实验室中研究这些疾病的科学家只能通过破坏线粒体DNA来消除突变。但他们无法在纠正单个突变的同时保持其他线粒体基因完整,刘如谦说。
  虽然这一新工具远未能达到供人类使用的标准,但它能让科学家更轻松地在动物体内研究疾病,以及基础的线粒体生物学,穆塔说。“这是我研究领域内革命性的技术。”他继续说,“它使得创建线粒体DNA疾病小鼠模型成为可能,这直到如今都极其困难。”
  穆格斯最初的目标并不是发明基因编辑器。他的实验室研究细菌之间的战争,具体来说,就是细菌用来攻击其他细菌的毒素。
  两年前,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穆格斯实验室的博士后马尔克斯·德·莫莱斯(Marcos de Moraes)一直试图理解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产生的一种毒素的运作机制。但结果推翻了他所有的预期假设。这种毒素是一种脱氨酶(deaminase),会从DNA和RNA“字母”中移除含氮片段,从而导致遗传突变。
  大部分脱氨酶靶向单链DNA或者RNA(天然为单链结构)。但这种脱氨酶很奇怪,它对两者都不起作用。数月来,德·莫莱斯的蛋白质实验都失败了。然后,有一天晚上,他单独留在实验室,就决定尝试一下他以为不会有效的东西:双链DNA。
  通常情况下,DNA都以双螺旋结构出现,但是穆格斯表示,他们就是从来没想过测试蛋白质对这种结构形态的作用,“脱氨酶看起来只作用于单链DNA,就是这样。”
  但是,这种不同寻常的脱氨酶让他们大吃一惊。此前学界发现的脱氨酶都只能作用于单链DNA,但研究团队发现,这种脱氨酶可以将双链DNA中的胞嘧啶(cytosine,C)变成尿嘧啶(uracil,U),从而杀死其他细菌。在接下来数周的时间内,德·莫莱斯和同事们确认了自己最初的发现。他说:“这可能是我科研生涯中最兴奋的时刻。”
  穆格斯察觉实验室可能找到了对基因编辑非常有用的东西,他联系了刘如谦。
  刘如谦的实验室一直在积极拓展基因编辑的边界。他的团队先前已经研发出几种在细胞核内编DNA的精准工具,包括能够改变单个字母的“碱基编辑器”。但要实现线粒体基因编辑,任务更为艰难。
  著名的CRSPIR/Cas9系统依靠一小段引导RNA将Cas9酶引领至基因组中的特异位点,让它在那里剪断DNA双链。刘如谦团队的碱基编辑器使用的也是同样的方法。但是,CRISPR无法编辑线粒体DNA,因为还没有人想出如何将引导RNA转运到线粒体内,刘如谦解释道。
  但是,蛋白质可以直接进入线粒体膜。研究者们意识到,直接作用于双链DNA的脱氨酶可能是一个解决方法,这不需要引导性RNA。刘如谦在早上上班的路上接到了穆格斯的第一个电话,他被谈话内容深深吸引,一直到实验室都没挂断。
  穆格斯的新分子让人激动不已,但它是自然产生的细菌毒素,不是现成的基因编辑器。正如德·莫莱丝最初的实验测试所示,如果放任不管,脱氨酶会尽其所能,肆意破坏DNA。刘如谦描述,为了“驯服这头野兽”,他必须设法避免脱氨酶在抵达正确位点之前改变DNA。解决方案就是将蛋白质分裂成无害的两半。刘如谦的团队在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生贝弗利·默克(Beverly Mok)的带领下,依靠穆格斯实验室提供的三维成像数据,将蛋白质一分为二。每一半本身毫无作用,但合起来之后,它们就恢复了蛋白质的全部功能。于是,团队将每一半脱氨酶融入定制的DNA靶向蛋白质中,这些蛋白质不需要引导性RNA,就能自行与特定的DNA片段结合,让两半脱氨酶合二为一。由此一来,脱氨酶只有在正确的位置才能重获功能,成为精准的基因编辑器。
  刘如谦团队使用这一技术精准改变了特定的线粒体基因。然后,专攻线粒体生物学方向的穆塔实验室也展开试验,检测编辑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他们针对人体细胞线粒体中的5个基因进行了测试,发现在最多50%的线粒体DNA中,DdCBE都进行了精确的单碱基编辑。
  “可以想象,如果你将编辑机制引入线粒体,可能会偶然造成某种灾难性后果。”穆塔说道,“但它却处理得非常干净。”除了研究者们有意编辑的那一部分之外,整个线粒体都能正常运转。
  这种线粒体碱基编辑器仅仅是个开始,穆格斯说。他希望能够发现更多的脱氨酶,这样他和刘如谦就能以此为基础,研发出其他能够改变线粒体DNA的编辑器。
  刘如谦说:“这项研究最有趣的部分是我们三个实验室有机地合作到了一起。不是因为有人告诉我们要聚在一起做些什么,而是因为科学的指引。” (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