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思想 起航新征程 争做技术楷模 ——记航空工业沈飞试飞站功勋员工张晓光 2021-07-06 

  

刘冰
  每天早上,张晓光走进机库,都要围着即将试飞的战机走上一圈,检查下这里,再看看那里。他会拿手轻柔地抚摸过战机灰色的蒙皮,确认它们已经做好了飞上蓝天的准备。
  张晓光是航空工业沈飞试飞站技术室主管、党支部书记,沈飞公司功勋员工。从事试飞科研生产工作20余年来,他始终践行“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理念,开拓创新,钻研业务,着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主要负责飞机的技术状态管控、部队接装飞机问题处理以及生产现场的技术保障工作,曾组织多型机专项修复任务规划,编制实施方案,提前组织和论证应用流程标准,为各型号生产任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他曾先后获航空工业二等功、公司个人一等功,沈阳市委中省直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公司预防质量隐患特等奖等荣誉。
  张晓光扎根试飞生产第一线,通过夜以继日的学习钻研和工作实践,再加上勤奋扎实的实干精神,他从一名外勤仪表电气工逐渐成长为航空生产一线的技术带头人。
  “试飞工作就是要严慎细实,确保飞机性能优良、安全可靠。必须是百分之百的安全可靠,百分之九十九都不行。”张晓认真地说道。
  那是一次飞机刹车系统逻辑更改后的软件升级。根据多年的试飞工作经验,张晓光意识到此次升级一旦出现错误,将给飞行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必须慎之又慎。他带领工友们忙了大半夜,比对技术图纸,梳理更改逻辑,制定详细的机上验证方案。在经过几个昼夜的集中攻关、反复验证后,证实软件确实存在隐患。他立即将结果上报,上级依据他的验证结果暂停了刹车软件升级,避免了重大事故隐患。那一刻,张晓光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只有凌晨的月亮和星星知道他经历了多少个无眠的夜晚。
  张晓光善于归纳总结,总能制定出清晰缜密的试飞和接装工作方案。他曾同时组织多型号专项修复及科研试飞任务,在型号任务中撰写试验实施方案,针对型号每一阶段的鉴定任务进行组织与策划,为型号设计定型打下坚实基础。他新编飞机负责人实施方案,通过规范《负责人标准作业卡》《技术状态管控表》《实物状态管控表》管控飞机状态,实施更新飞机技术状态,对技术文件、临时性文件、现场技术问题实施动态管控。
  在部队接装时,他与接装部队协调沟通,推荐部队使用由他编制的《交装检查单》,规范了部队接装的具体工作及流程,调整了试飞站配合部队接装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机务人员熟悉飞机技术状态的优势,综合梳理了接装问题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实现了前道工序有抓手、后道工序有保障,平均单机问题数量显著减少,得到了沈飞公司和接装部队的一致认可。
  在工作中,张晓光深知个人的能力和作用毕竟有限,只有建立一支技术出众、思想过硬的团队,才能为航空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在这样的理念下,2020年,试飞站张晓光劳模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张晓光将自己掌握的技术知识和要点在工作中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地同大家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学习心得,在困难面前他还会不断用言语鼓励大家、用实际行动带动大家。
  “上下一心,戮力同行,这是我们团队的口号。”张晓光说。
  这天黎明时分,伴随着油源车嗡嗡的轰鸣声渐渐变小,为期近一个月跨昼夜的结构模态耦合试验结束了。此项试验关系到沈飞公司后续几个批次飞机是否能够投产交付。为保证试验任务顺利进行,张晓光牵头专门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试验团队,从试验管理、技术支持、安全、保密、后勤、组织协调等方面对试验进行全方位分解。因该项试验涉及的公司部门较多,他按小时提前发布各部门准备信息,精确到几时几分人员到位。在试验中,他做到对试验每一步骤、甚至每一条试验曲线的结果都了然于心。通过精细的组织筹划,连续工作了20多个日夜的试验团队,克服了此次试验技术难度大、试验状况多、进度要求紧、持续时间长、环境条件差等种种困难,出色完成了试验优化及机上验证。
  张晓光带领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先后获得公司级优秀保障团队、“攻坚堡垒”称号、质量攻关红旗堡垒奖、质量攻关团队奖以及多项共产党员先锋工程项目。张晓光在推动沈飞公司改革发展、促进技术进步、确保型号研制任务中作表率、当先锋,高度聚焦“又好又快产品实现”,为推进沈飞公司“五个一代迭代升级”发展目标实现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