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航空大国迈进乘势崛起 2021-07-01 

  

歼10飞机首飞成功。“小鹰”500多用途轻型飞机在石家庄首飞成功。歼15陆上首飞。“新舟”60交付海外用户。AC313成功首飞。直10首飞成功。“枭龙”首飞。“山鹰”高级教练机成功首飞。运12E飞机获颁型号合格证。ARJ21-700飞机交付用户。L15首飞。“新舟”60飞机首飞成功。“新舟”600下线。

本报记者 任旼
  从百年奋发到世纪辉煌,一幅幅航空报国的宏伟画卷记载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新中国航空事业变幻的历史时空中,中国正以国家意志、举国之力,托举起一个大国的“起飞”梦想:从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迈进。
  进入21世纪,世情国情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军事战略的转变,使航空工业发展能力全面增强,在自主创新中大量前沿性新技术被采用;重点航空武器装备实现了从二代到三代的跨越,一批特种作战飞机填补了长期空白;民用飞机呈现出支、干线和民用直升机、通用飞机全面发展新态势。
  创新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加大步伐
航空工业借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借助体制机制创新和资本化运作的力量,推动集团公司转型、改革、跨越发展。改革中,航空工业牢记“航空报国”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核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解决产业布局结构不合理、资产经营效率低、管理链条过长等问题,系统推进了各项改革工作,取得了多项改革成果。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航空工业紧密结合新世纪及当时的形势和任务,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抓手,重点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强调“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各航空企业在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积极探索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的关系,推进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
  2008年11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重组整合,成立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同时,成立了中国商用飞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和生产在世界有竞争力的民用大型飞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面对两个集团公司重组后的现实需要,航空工业党组高举旗帜、面向实践,坚持抓党建强基础、抓教育强素质、抓班子强队伍、抓文化强合力,将国家重点型号攻坚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主战场”,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航空工业软实力和竞争力。
  紧跟国家战略 自主创新强力驱动
进入新世纪,航空科研全面发力,自主创新硕果累累。一批国家重点试验室全面建成,航空新兴、前沿技术大规模研发应用,为航空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
  自1999年起,党和国家自主研制国防装备的意志越来越坚定,对航空基础领域能力提升越来越重视。航空基础技术能力建设队伍锐意进取、拼搏奉献,开创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航空工业瞄准国际水平,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试验技术国际一流的全机静力/疲劳试验室,建成FL-10、FL-62风洞和气候实验室等一批“国之重器”,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一时期,中国试飞事业排除万难,平稳发展,到20世纪末,航空工业逐步形成自己的试飞模式,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是航空工业型号试飞和突破时期,一批三代机试飞,加上一批航空装备,将中国飞行试验的水平和技术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
  进入21世纪,军贸产品研制和销售实现突破,民机出口跃上台阶,以“枭龙”、K8为代表的研制项目开创了出口后继机研制新模式,国产“新舟”60飞机出口实现突破,并销往世界各地。
  航空产品制造一直是先进技术高度密集的行业之一,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一代航空装备研制进程加快,航空工业相关企业数控设备的类型、数量及规模快速扩大,武器装备的生产条件持续改善。2003年,“飞机制造业数字化工程”启动,通过飞机制造业数字化工程的推进,显著提高了飞机研制质量,缩短了研制周期。
  履行强军首责 武器装备跨代发展
“十五”期间,面对国家对航空工业的期盼与重托,面对世界迅速发展的航空技术,尤其是面对航空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紧迫任务。航空工业全面完成了“十五”军机、导弹研制生产任务,开创了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自主研发先进歼击机的重要里程碑,“枭龙”战斗机的研制,让世人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实力刮目相看;曾在国际航展上一鸣惊人的“飞豹”歼击轰炸机,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能力。
  同时,新军事变革带动航空武器装备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从第二代向第三代、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能够自主研发先进战斗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和导弹的国家,共生产了两万多架飞机,数千枚导弹。
  “山鹰”飞机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预研,2003年首架“山鹰”总装下线、成功首飞。2003年8月25日,“枭龙”实现首次飞行。2004年,歼10飞机设计定型并批量列装,实现我国航空装备从二代到三代的跨越。2006年3月13日,L15高教机首飞成功。
  2003年4月29日,中国第一型专用武装直升机直10首飞成功。2010年,直10完成定型立即投入批量生产,中国陆军航空兵终于有了主战装备。2009年8月31日,歼15陆上首飞,陆上首飞仅是歼15的“出生证”,3年后这款机型成功地在辽宁号航母上完成了首次着舰和起飞,让亿万国人沸腾。
  这是航空人用激情和斗志、用智慧和勇气创造的中国飞机研制新速度。这一阶段,我国自行研制的空警2000、空警200预警指挥机先后交付部队,有力提升了中国空、海军信息化作战能力。国产空空导弹取得长足进步,“霹雳”空空导弹实现系列化、规模化发展。
  插上腾飞之翼 民机研发呈现热潮
航空工业把发展我国民机产业作为使命任务,不断探索适合我国民机产业发展道路。本世纪初,国家相继做出重大决策,研发新型支线客机,立项研制国产大型客机,民用飞机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期,形成了支线、干线客机和民用直升机、通用飞机共同发展的格局。
  为实现航空工业跻身世界一流涡桨支线客机制造商的发展目标,航空工业从本世纪初就制定了“新舟”60、“新舟”600、“新舟”700“三步走”的基本战略。为了充分发挥“新舟”飞机优势特点,挖掘平台潜力,扩大市场份额和应用领域,航空工业在“三步走”战略之外,还确立了“新舟”飞机系列化发展战略,形成包括支线客机、民用货机、多用途飞机和公务机的系列化发展格局。2000年2月25日,“新舟”60飞机首飞成功,航空工业首先将目光投向非洲市场。一时之间,“新舟”60飞机的销售捷报犹如春风蓓蕾,次第传开。“新舟”飞机的运营,也探索出了国内民机产品提升的新路。2008年10月9日,“新舟”600首飞成功,以其卓越的性能、优异的试飞成绩,写下了中国民机科研试飞的辉煌篇章。
  2006年2月9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大型飞机被确定为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10多年来,C919大型客机项目的实施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逐渐显现。2007年底,ARJ21正式下线,ARJ21-700曲折的研制过程也为大飞机研制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径。2008年11月28日,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700在上海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飞机正式跨入世界新型民用客机的行列。
  2012年,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和AC311轻型通用直升机相继获得中国民航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国产民用直升机迈出了挺进市场的关键一步。随后,在AC系列民用直升机基础上,航空人不忘初心、听党指挥,推动直升机产业从一枝独秀到系列化发展,研制出AC313A、AC312A和AC311A等产品。
  进入新时代,航空工业践行航空强国的伟大使命,坚定不移地履行强军首责,聚焦和突出军品主业,以兴装强军为首要任务,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