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舱“隐身”记 2021-02-05 

  

  如何向军队、向国家展现我们对四代机的理解?如何给客户留下完美的初印象?他们作为先遣队,从黑夜到白天、从西南到东南、从冬天到夏天,对一架“大模型”精益求精,不敢怠慢。
徐昕
  “尽快完成1:1样机的制造,这对四代机研制起着决定性作用。”接到公司下发的紧急项目研制指令,航空工业成飞技术中心马上从四代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隐身”着手。可这要怎么表现呢,隐身蒙皮在样机里无法完整展示,那么——大家迅速达成一致——内埋式弹舱就是最直观的呈现四代机概念的设计。以往生产的战机皆是外置挂弹方式,内埋式弹仓这种全新的设计,必须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并最终实现样机内埋弹舱控制的演示验证。如此艰巨的任务,谁来承担?
  技术中心的火控主任设计师王彧主动请缨。这员大将自1986年从西工大导弹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就来到成飞公司,一直从事飞机电气、军械系统的设计工作,具有十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在讨论会上立下军令状:“我带团队来做这个内埋弹舱的演示验证,保证按时完成任务!”
  “咱们一周搞定原理设计、电缆和操作控制盒的设计发图,一周造出产品,还多出两周时间试验。”
  “小游,别费时间去定制小型开关和指示灯,咱们明天上午就去配套厂家,现场取货。”
  “小严,电缆的设计生产你来干,小赵负责内埋弹舱的系统调试原理验证,咱们‘三管齐下’,保准打赢这场攻坚战!”
  一条条工作安排下去,所有人蓄势待发。翌日一大早,王彧带着小游奔赴供应商的仓库,一个个看,一项项对,一头扎进大大小小的开关零件里;那边出发了,家里也忙活着,小严带上图纸直接冲到生产现场进行教学和答疑,协助工人生产,省去中间环节,抢占时间。
  没有时间留给等待和歇脚,他们想把这内埋弹舱的开关赶紧捏在手里,就像能早日把生产四代机的通行证拿到手里一样。可是,不但要做得快,他们还想做得更美观些,所以在全速奔跑的途中,又常常为了一些小细节“斤斤计较”。比如控制部件,他们怎么看都觉得不够“精致”。
  “有没有能提供夜间照明功能的厂商?”
  “我们只需要定制一个,这边没厂商接啊!”
  “走,找到了,明天飞上海。”几通电话,几次讨论,几个年轻人马不停蹄地入驻上海的厂家,直接参加部件图纸设计,争分夺秒。“我们抓紧一点,给王老师多腾出些时间!”
  王彧的团队有个大家默认的死规定——今天发现的问题一定要在今天解决,“大事不过夜,小事不过点”。
  在内埋弹舱控制的演示过程中,舱门开启时只能打开一半,里面的导发架放不出来。内部控制系统自查、机上硬件故障检查,通过收集上来的情况不间断的进行问题分析会议。一个个故障模拟场景被布置,现场气氛越来越紧张。
  3小时后,王彧发现了故障原因:导发架供电系统控制逻辑混乱,各个系统时序流程不匹配,内埋弹舱关闭后,显示屏上也未曾显示舱门关闭。
  “把这里的软件代码界面都调出来,分散到几个屏幕上,咱们一行一行逐一检查。”
  40小时了,大家的心紧紧地揪着。“等一下!”王彧指着屏幕上的一段代码,“这里!这几处的逻辑条件判断过于复杂,我们改用……”大家一边听一边着手修改软件程序,现场只有键盘快速敲打的声音。
  “王老师,问题解决了!您快试试!”当最后一遍运行通过时,远方的天边倾泻出几缕光亮。
  王彧表情严肃,三两步跑到样机旁,慎重地按下了控制盒上的开关。
  一秒、两秒、三秒,在一众目光的注视下,展示样机的内埋弹舱缓缓开启,导发架迅速放出。王彧又紧张地按下关闭键,导发架迅速收回,舱门随之关闭。
  “成功了,真的做出来了!”现场短暂的沉默后大家都喜极而泣,每个人心里都浮现了这展示样机初次亮相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