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312期   20180614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科技创新 大潮澎湃

子铎

“这次参加两院院士大会,聆听习总书记的讲话后,我整夜没能合眼,感觉压力很大,一直在思考我们的航空工业到底要如何突破‘卡脖子’的关键专业和技术问题。”我国航空领域唯一的两院院士、年近90高龄的顾诵芬,仍在苦心筹谋航空工业未来的发展道路,殚精竭虑于如何实现真正的科技创新,打造新时代航空强国。

这样的一位前辈,67年为航空工业的创新发展呕心沥血,却仍觉“使命未达”。他呼吁科技工作者们要沉下心来,梳理和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要习惯坐“冷板凳”,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就是航空人的初心和使命,航空报国,生死相依。在航空工业的起步阶段,没有妄自菲薄,而是苦心孤诣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在航空工业发展的浪潮中,也没有妄自尊大,毅然自我加压勇攀科技前沿的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院士大会上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纵观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科技创新在武器装备的推陈出新中结出了硕果,但同时也存在着预先研究和基础研究不够扎实、技术储备不够雄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够、青年技术人才培养断层;科技创新工程化应用不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不足等问题。而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中国制造2025”、智能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正裹挟着加快融合。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处,航空工业科技创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使命。

对于航空工业来说,要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实质是要将世界一流的航空武器装备掌握在自己手中,让新时代航空强国成为现实,让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更加顺畅,让我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更加稳固和繁盛。因着这些使命和责任,航空工业科技创新的方向越发明晰和坚定。

近年来,航空工业不断明确战略定位,加速培育创新能力,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创新管理体制,构建公平自主、协同开放的创新环境;创新激励机制,在科研领域推行项目制管理,变“相马制”为“赛马制”,让科研人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把建立一支有战斗力、有凝聚力、能打硬仗的创新团队放在首要位置,打造厚基础、宽口径、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人才队伍;开阔思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以全球视野推进开放式创新。

“我们要在军事装备方面迈向国际顶尖水平,我们有这个能力一步一步往前走,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孙聪平和的话语背后,是航空人的真本领和宽肩膀,是航空人的真性情和有担当。年轻如“80后”的钳工方文墨,资深如耄耋之年的院士顾诵芬;细微如工序工装,重大如歼15、歼20、运20,航空人伴随着航空装备,在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共同激荡着澎湃的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