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265期   20180213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共产党员的身影

——记航空工业导弹院副总设计师任宏光


本报通讯员 金雯

刘杨是航空工业导弹院院报记者,记录了某型空空导弹从研制、定型、生产,八年岁月的点点滴滴,也因此认识了任宏光。

任宏光,共产党员,导弹院副总设计师,负责多个型号的研制任务。

这个关于身影的故事,要从五年前说起……

五年前,3月,陕西,春花绽放,绿意萌生。三年研制历程,该型导弹迎来了最重要的时刻——定型试验。7天7发7中,该型导弹顺利通过了“最严苛的考试”,创造了导弹院及中国战术导弹设计定型试验用时最短的历史。作为型号负责人,任宏光在研制的各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开展论证、试验的一千多个日夜;辗转靶场的数万里行程,在这段日子里,进入刘杨镜头最多的,总是任宏光忙碌的身影。

三年前,3月,西藏,寒风、积雪、稀薄的空气。低气压让很多试验队员产生了高原反应,该型导弹也需要在这里开展适应性试验,经受极限环境的考验。试验前,任宏光一再叮嘱大家减少活动量,但为确保试验每一个环节都不出纰漏,他自己却一直没有休息,忙着与多方面协调沟通,确定试验流程。几天下来,他的身影遍布了试验场上的每个角落。最终,试验取得了全部命中的好成绩。该型导弹凭借优异的性能,再次获得了用户的高度肯定。任宏光被寒风吹得僵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刘杨再次记录下了他不停奔波的身影。

一年前,3月,洛阳。该型导弹迎来了生产以来的一个里程碑节点。产品下线仪式上,刘杨用镜头拍摄到整齐排列的产品,但在喜悦的人群中唯独没有那个熟悉的身影。

原来,任宏光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腰部疼痛,不能弯腰,不能久坐,甚至连刷牙洗脸都受限制,严重时走几步就得停下来休息。在这个庆祝的时刻,任宏光正在住院。即使是躺在病床上,他也惦记着这个“大日子”,反复叮嘱刘杨:“要在现场多拍点镜头。”

一年前,9月,青海。刘杨跟随试验队再次来到了高原。不出意外,又看到了他——为了确保试验顺利进行,手术后还没完全恢复,不顾医生的劝阻,任宏光坚持来到外场。

无论是靶试前几个小时的会议,还是前往靶场数百公里的颠簸,任宏光与试验队员们一起摸爬滚打,同吃同住。高原九月的深夜已经寒意料峭,看着任宏光冲锋在前的身影,试验队员们暖流阵阵。

高原天气多变、气候无常,前一刻还风雪交加,后一刻又晴空万里。试验队抓住天气晴好的间隙,迅速组织进行了试验,又一次成功命中目标。在刘杨的镜头里,任宏光倔强的神情与他略显僵硬的身影,对比得是那么鲜明。

很多人都说,该型导弹一直走得很顺,但是在顺利的背后,刘杨镜头里记录的是任宏光无数次的眉头紧锁、深夜加班到两三点钟的身影;看见的是他顶着寒风暴雪,忍着高原反应,依然大步向前的身影;看见的是他不顾长年累月的病痛,默默无声无怨无悔的身影。

多少惊涛骇浪、多少风霜雨雪,任宏光的身影定格在试验室、总装厂、靶试外场。停不下的脚步、弯不下的腰椎、放不下的牵挂……镜头里的这个身影,承载着一颗党员的红心、一身报国的铁胆、一个忠诚于使命的灵魂。明天,任宏光又将继续接受新的挑战,迎着朝阳,踏上一段更远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