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74期   20210618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四十年与七十岁

耿全堂
  1951年的春天,耿全堂在河南省洛阳孟县出生。那一年,新中国航空工业成立。1976年,他从郑州航校毕业,此后在航空工业度过40余年的岁月。
  退休前,耿全堂不仅是航空工业光电所一名大家公认的技能大家,还曾获得国防科技工业和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的荣誉称号。他创新解决了所内很多棘手的装调难题,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才能当好一名合格的现代工人。”
  四十年,使命如磐
“你觉得是什么让你四十年如一日地热爱着装配,即使现在退休了还每天想着创新装配技术和工装设计?”
  “三个方面:责任、热爱与兴趣。”
  与新中国共成长的老一辈航空人身上几乎都带着一种浓厚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使他们将使命与责任融入了血脉。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光电所开展某型机重大装备引进建线工作,在缺少工装、没有技术支持的情况下,装配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加快我国国防建设,早日完成重大装备的装配任务,耿全堂勇挑重担,投入全部身心,潜心研究新的装配方法。没有可参考的资料,他就去查找类似的资料;缺少工装,他就自己琢磨制作。通过研发制作的多种工装,保证了产品装配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效率提高了十几倍。
  某型头盔在装配过程中面临轴中心偏移的问题,外国专家提供了一个代价极其高昂的解决办法。耿全堂实地了解情况后,凭借着自己的经验,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成功解决了轴中心偏移的问题,一时让高傲的外方专家竖起了大拇指,并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言,称赞耿全堂是他见过的最优秀的机械师。
  报国路,责任如山
“获得这么多的荣誉成果,也代表着你付出了更多。你怎么看待更多的付出?”
  “国家把任务交给你,你就要必须完成啊。”
  他将荣誉的取得归为自己强烈的责任感。提起耿全堂,了解他的人都会想到“负责”两字。这是一种对光电所、对国家四十年如一日的责任。
  某型号光电产品的环境例行试验,是一个比较复杂繁琐的试验,周期长,突发情况多,需要装配人员随时到现场解决技术问题。当时,在试验当中无论何时出现异常,耿全堂都会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全力配合。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不管寒冬酷暑,单位的车间里常常能够看到他的身影。
  在耿全堂记忆中,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就是装配某新型头瞄产品。那时,刚研制出某新型头瞄产品,由于其光机结构非常复杂,要面对薄壁、不规则空间多角度多光轴的困难,需要极高的光机装校水平,其装校技术当时在国内尚属空白。但头瞄的交付关系到部队作战能力的提升。耿全堂知道这是一个新的巨大的挑战,但内心还是跃跃欲试,按捺不住想要尝试一下。
  那时他每天想的就是如何解决装配上的难题,尝试用多种方式从多种角度装调。他自行研制十多种工装,最终解决了这一高难度问题,从而保证了产品的整体精度达到设计要求,为该型号产品的批量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填补了技术空白。也正是通过他的努力钻研,技术革新,使产品能够及时交付部队。
  航空梦,热爱成就
“你怎么能想到那么多工装或巧招解决装配中遇到的问题?”
  “那时候碰到难题,每天时时刻刻地想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能想到新的办法。”
  近年来,我国航空工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军工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装配产品的要求,他加班加点搞技术创新,学习掌握机修、光装、电装等各方面技术来解决生产中的难题。他从不满足于装校的产品达到设计要求,而是不断提高装校精度,追求精益求精。他曾利用高精度电子经纬仪制作工装,在解决装配问题的同时,使精度比原来设计提高了5倍。
  他设计制作的专用测量样板,也为装配和调试节约了大量时间,设计制作的分体式保护罩彻底解决了多面棱镜在装配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表面划伤问题,为所里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即使退休了,他依然热爱着装配工作,还在不断地思考新的装配方法。迄今为止,他先后自研制作的专用工装四十余种,撰写10多篇论文,获得7项专利,荣获各类科技成果奖近20项。
  四十年,七十岁,在与航空工业同行的岁月中,从风华正茂到老骥伏枥,耿全堂依然热爱着所爱的、所坚持的,向着自己心中的航空梦前行。
  (李方亮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