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68期   20210525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自己心里永远的“年轻人”

王增勇
  从2009年加入航空工业直升机所,成为一名旋翼设计员,到2012年成为无人机项目主管,再到现在被任命为无人机事业部项目办主任,岁月的沧桑反而使邓静的内心变得轻盈,他始终认为自己仍是当年的那个“年轻人”。
  与无人机事业相伴的十载岁月
  10年前,在某重点项目中,邓静紧密配合总师系统,在直升机所801大楼组织成立了专项联合办公团队。至今回想,那年的蝉鸣、高温与大雨,尤其是为编制经费报价材料而通宵伏案的多个静谧深夜,仍让他记忆犹新。
  2015年,该项目总体单位竞争择优完成,直升机所以绝对优势获得承研资格。随着项目研制工作全面铺开,为更好地开展方案设计,项目团队从景德镇前往天津,他也随团队出发,与景德镇的家人告别。
  2018年,邓静的家人来到天津,与他团聚。但因型号生产、试验、试飞工作需要,邓静又义无反顾地重返景德镇,也再次与家人两地相隔。
  这10年的时光,从某种程度上说,邓静陪伴该项目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家人。他与这个项目一道经受岁月洗礼,走过曲折的型号研制之路,也饱览过直击心灵的胜景,彼此相互见证,从青涩变得成熟。
  10个月的奇迹
2020年是该项目的试验试飞年,这意味着外场的奔忙、无尽的协调与浓稠的压力。
  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春节后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来,彻底打乱了试飞团队的节奏,试飞任务受到严重影响,开工日期也一延再延。原本计划2月底就要开展的外场工作,一直推迟到5月才得以进行。
  “试飞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突发的问题。”邓静说。以往计划12个月完成的任务,可能实际需要15个月。但他负责的项目,试飞周期却缩短了整整两个月,再加上疫情的侵扰,使原本就已十分紧张的弦变得更加紧绷。
  2020年成了邓静追赶时光的一年。从江南水乡鄱阳到西北高原甘南,从万里无垠的内蒙古到北海之巅的辽宁,再到北方之巅的黑龙江,由春至秋,从夏到冬,无数个空间和时间里都留下了邓静向前冲刺的身影。
  “八九月时,我压力很大,觉得年度目标可能完不成了,充满焦虑。”为抢回失去的时间,项目团队对试验试飞工作进行了多轮梳理,经过统筹协调,最大化地优化和合并了试验试飞科目,并按照并行工程的思路在多地同时进行试飞。
  经过艰辛的一年,该项目在12月底完成了年度性能试飞任务。但对邓静来说,还远没到庆祝的时刻,2020年的尾巴,他仍要一分一秒地去抢夺,年度经营考核指标完成才是最终胜利。
  在2020年的最后几天,邓静辗转了一个又一个办公室,紧密协调了诸多关节。终于,12月31日,团队完成了节点考核。那一刻,邓静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以及压力风暴暂时退却后的片刻宁静。
  “考核的是结果,但我们必须把控过程。大家都尽了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百一十的力,尽力了,对自己就有了一个交代。”回首这次惊心动魄的历练,邓静的语调与眼神中仍然洋溢着充盈的活力。那是一种饱含激情的昂扬状态,从中看不出丝毫的畏惧,更多的是回首来处时的从容,似乎一切都打不倒他。
  从科研管理到生产管理
邓静所在的项目办,既要负责无人机科研项目管理,还要负责无人机市场项目实施和无人机生产管理。
  “传统思维里慢慢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客户要什么,我们就要立马干什么。”如今的无人机市场,过招的对手越来越多,实力皆不容小觑。真正的高手比拼,也许不会有刀光剑影的凌乱与花哨,也没有花拳绣腿的虚张声势,一个平常的细节已足够致命。
  “客户多样、需求多样,每一个需求都要仔细收集、分析论证、评估优化,再及时进行反馈。”响应更快、效率更高的市场体制,是邓静和团队苦练的内功。但深厚的内功首先需要躯干的支撑,拥有强壮的身躯才能越过横亘的高山,穿过湍急的大河。产品的生产能力就是蕴含爆发力的躯干,它直接决定了产品交付速度与规模,做好生产管理、提升产能,对提高无人机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管理是邓静的“绝对短板”,以前从未涉猎。自2019年起,邓静与团队从零开始学习精进。通过调研学习先进生产单位,最终锁定了提高批生产能力的关键——抓好生产配套。突破生产配套的瓶颈后,无人机产能实现质的飞跃。这一突破有效提升了无人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能够更快实现客户的不同需求,也更有余力去尝试各种可能。
  “很多事情,我还是想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去做。我一向比较乐观,有了方向,就往前走。”邓静所坚持的、热爱的和选择的都是非此不可的一条路。这一路,他扛起重压、负重前行,坚毅执着、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