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55期   20210409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中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关于践行集团战略加快构建新时代航空强国“领先创新力”的决定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专章部署,并放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任务的首位,明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置于八项任务之首,凸显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航空工业党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为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2021年1月4日,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策出台了《中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关于践行集团战略加快构建新时代航空强国“领先创新力”的决定》(以下简称《党组创新决定30条》)。本报现予以刊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关乎集团未来。“十三五”期间,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航空装备实现新跨越,装备体系能力实现新跃升,四代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基本形成,航空工业迈入“20时代”,一批以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平台发挥重要作用,航空技术体系更加完善,创新成果、骨干人才大量涌现,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迈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标建设航空强国和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体系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迫切需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优化创新生态,健壮创新力量,提高创新效能;迫切需要树立科技自立自强和“领先创新”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原创导向,率先推进新兴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发展应用,加速布局研发国际领先的航空装备,构筑航空科技未来发展新优势。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党中央作出了系列决策部署。集团公司党组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航空工业创新发展作出的多次重要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承接“第一棒”,为紧紧抓住当前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窗口期,加快构建新时代航空强国“领先创新力”,全面激发航空科技创新动能,加快实施航空科技创新行动,经研究,制定本决定。
  一、指导思想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在航空强国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支撑,面向航空科技前沿,加速新技术探索与应用,提升航空工业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能力;面向国家武器装备建设重大需求,加速航空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和效能提升,迈进航空工业科技新时代。坚持问题导向,树立底线思维,全面攻克航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装备自主可控,提升对航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科技支撑能力;坚持目标导向,树立领跑思维,加速构建集团公司“领先创新力”体系,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强劲“动能”大幅提升航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势能”,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强装兴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2.到2025年,掌握支撑航空装备跨代发展的关键技术,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的航空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机制健全、公平聚智、激情创新、共享共赢”的创新生态,打造“自主完整、协同高效、充满活力”的创新力量,重大装备实现跨代发展,形成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到2035年,全面掌握一流的航空关键技术,体系创新能力整体跃升,航空装备达到世界一流,形成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全面激发航空科技创新动能
  (一)凝聚新时代航空科技创新文化
  3.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培育“敢于突破、勇攀高峰、超越前人、容错纠错”的创新文化,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使创新成为每一位航空人和“微组织”的自觉行动和文化基因。创建“AVIC”科技创新系列品牌,营造百花齐放、竞赛争优的创新生态,鼓励科研人员敢提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形成择优委托、公平聚智的竞争环境,鼓励技术负责人、特别是青年人“揭榜挂帅”,积极选树、广泛宣传基层一线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典型。
  (二)构建新时代航空科技创新体系
  4.构建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增强体系能力为主线,充分发挥主机厂所、机载厂所、基础院所创新主体作用,优化布局体系总体、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强化跨单位、跨学科、跨军民、跨央地创新力量,建设新时代航空科技创新体系,承接、适应和融入“能力强大、功能完备、融合发展、资源高效配置”的国家创新体系,以及“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国家科技组织模式,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5.实现科技创新全价值全周期无缝衔接。创新大本营和梦工场着力解决新领域、大系统、体系作战等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能力问题,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行业科技创新力量提升。重点实验室着力解决0到1的原始创新和科学问题,科技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着力解决从1到10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实现问题,工程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着力解决从10到100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制造工程化问题和产业化应用发展问题,形成0~1~10~100创新价值递增、产业规模放大的创新发展模式。
  (三)完善新时代航空科技创新机制
  6.建立完善投融资创新平台。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和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吸引各类投资基金参与航空科技创新,形成“军、政、投、产、融”多渠道筹集创新资金模式。设立航空工业独资的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扫描和识别影响航空装备未来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兴前沿技术,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合作、引进专门人才、投资并购、购买知识产权等方式,实现快速获取,抢占发展先机。
  7.加大科技创新开放力度。鼓励各单位“开门”创新,构建多种形式的创新联盟、创新共同体,大力支持各单位纵向跨域、横向跨专业跨单位跨集团组建创新团队。采用招投标方式的科研项目,在保证集团公司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鼓励相关单位和科技人员自由组建研发团队积极参与竞争。
  8.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在集团已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建立知识产权交易、投资平台和技术转移机制,加快产学研用衔接,形成“科技+金融+市场”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9.建立市场化条件下的科研院所利益分配机制。鼓励科研院所在集团内部择优转让其在产的产品,基础科研院所原则上不再从事新产品的批量生产。试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使科研人员享有科技成果的长期利益。鼓励各单位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交易,对于不具备设立法人的,鼓励采用“虚拟法人”模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
  10.在集团公司表彰奖励体系先锋奖系列中设立科技创新奖,每年评选一次,奖励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人员和团队。集团公司每五年召开一到两次科技创新大会,每年召开一次科技创新论坛或交流会。
  (四)发布新时代航空科技创新力指数
  11.建立和完善航空科技创新力评价体系。改革科研评价制度,确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模式,设立集团公司创新力指数,包括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创新平台、创新产出和科技水平等5项一级指标,以及技术研究费、科技人员占比、领军人才占比等32项二级指标,定期发布“创新力指数”评价榜。研究制定科技创新分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纳入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和单位负责人任期考核和离任审计内容。
  四、加快实施航空科技创新行动
  (一)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提高技术引领能力
  12.建立并长期坚持集团公司国家科技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专项论证工作机制。按照“长远部署、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围绕航空科技创新重大方向,凝练科学问题,布局战略力量,配置创新资源,持续策划、论证和先期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在每一个申报实施周期,集团公司要努力争取抓总承担、联合承担或参与1~2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
  13.发挥四种优势,不断增强集团公司创新影响力。充分发挥集团公司院士、首席技术专家等领军人才的核心统领作用以及科技创新骨干人才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体系以及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的组织支撑作用;充分发挥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的牵引、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制度优越性和集团公司自主创新投入的先导作用,持续开展面向航空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新概念、新技术创新研究,形成军工行业领先优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筑牢跨代航空装备核心技术,提升航空全域作战能力
  14.不断聚焦和完善航空武器装备体系建设。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融合发展,成体系筹划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目标任务、体系结构和重点方向。
  15.掌握跨代航空核心技术。加强面向智能的技术研究和验证,提升协同作战能力;航空武器装备全生命周期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建设服务保障专网和快响中心,探索基于性能的保障等全寿命军地一体化保障模式,形成以四代航空武器装备为主要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保障技术体系。
  16.围绕跨代航空装备核心技术发展,新建一批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筑牢跨代航空装备核心技术。
  (三)先行布局新兴前沿技术,培育技术超越能力
  17.强化领跑思维,加大新兴技术领域应用布局。建立全球科技扫描监测和预警评估机制,定期发布新兴前沿技术航空影响分析报告。重点加快跨域融合、物质、信息和能量等四大领域30个左右新兴前沿技术方向的技术识别和应用。在跨域融合领域,紧贴实战需求,加强跨域一体化融合技术布局,提升体系作战能力。在物质领域,提高纳米/石墨烯、超材料、功能材料等7项新材料技术的成熟度,为航空装备应用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在信息领域,围绕量子、5G、区块链等9项新兴技术,系统谋划、先行先试。在能量领域,探索新技术,突破传统飞行器的飞行包线和能量使用限制。
  18.新建体系作战、新材料、新能源等3个领域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强力推进新兴前沿技术应用研究平台建设,加快新兴前沿技术在航空领域应用。
  (四)持续补强关键技术短板,增强产品创新能力
  19.以问题为导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航空武器装备体系实战能力提升和民用航空装备“安全、绿色、数字”的发展理念,在20个技术方向安排攻坚任务。
  20.新建集团公司适航工程应用技术中心,提升航空装备安全设计与符合性验证能力。
  (五)超前发展颠覆性技术,打造跨域竞争能力
  21.强化原创思维,构筑航空未来非对称新优势。树立全球视野和未来视野,探索不同于传统的飞机和武器设计理念、攻防对抗场景,大力推进跨界融合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加强新概念飞机、新概念武器、新型机载系统、交叉融合技术等4个领域的技术研究。
  22.围绕颠覆性技术,新建一批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和颠覆性技术研究中心,强力推进颠覆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提升跨域竞争能力。
  (六)大力发展先进工业技术,升级提质增效能力
  23.加快航空武器装备快速研制和先进制造能力提升。以满足跨代装备快速研制、低成本设计制造、在产装备大批量生产和在役装备应急备战为目标,围绕关键新材料、先进制造、高端制造装备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实现“一代材料、一代工艺、一代装备”。推动选择材料向设计材料转变,全面提升跨代航空关键材料设计研发应用水平。推动先进制造向精准化、智能化制造转变,全面提升航空装备智能化制造水平,支撑航空装备快速研制、快速迭代、快速验证。推动航空制造设备向“高、精、尖”发展,全面提升国产核心制造装备研发水平,支撑航空装备大规模快速交付能力实现。
  24.做强集团公司制造技术中心、材料技术中心和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新建“质量数据管理和分析中心”和“航空装备故障和事故分析中心”,强力推进先进工业技术研究平台建设,提升装备快速研制能力。
  (七)努力掌握自主可控技术,夯实装备保障能力
  25.略。
26.充分发挥元器件、复合材料等应用验证专业中心作用,逐步完善可全面覆盖各领域应用需求的基础产品应用验证能力平台体系和基础能力保障体系。
  五、保障措施
27.加强党对科技自立自强的全面领导。在集团公司党组领导下,各单位党委要建立协同推进的“领先创新力”实施机制,强化党建引领,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制度保障。
  28.加强科技研发持续投入。实施集团公司“航空科技基础研究计划”、“航空科技创新应用计划”和“航空科技探索验证计划”,集团公司各级单位的预算投入与《党组创新决定30条》、“三大计划”的实施,形成衔接协调的落实保障机制。
  29.创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充分发挥院士、总师系统、首席技术专家等领衔创新作用,完善领军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畅通预研技术攻关团队与型号产品研制团队有序衔接的大循环,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加快推进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开展基于信任的技术负责人自激励机制试点。
  30.压实责任,强化考核。总部相关部门要按照《党组创新决定30条》部署和职责分工,研究制定实施办法与细则、方案与计划,纳入集团公司“十四五”规划并组织落实。各单位要用好用足国家和上级有关科技创新政策,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领先创新力”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分解年度任务,强化计划落实。各单位“领先创新力”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要报集团公司备案,科技与信息化部牵头,会同总部部门做好相关工作指导、监督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