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54期   20210402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航修伉俪

侯志军 王桂云
  我叫侯志军,1951年出生,1968年的下乡知青,1970年招工进入航空工业吉航,先后担任飞机总装车间导管修理工段的制造修理钳工、工段长、车间调度员、调度组长;我老伴叫王桂云,也是1951年生人,1970年招工入厂,先后担任飞机特设修理车间仪表修理工段陀螺仪表、发动机仪表的修理工、检验员。1977年经人介绍,我俩恋爱结婚,被同事称为“航修伉俪”。我俩各有各的岗位,各有各的故事,也是“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不断创新超越的亲历者、见证者。
  先说说我老伴王桂云,她工作认真、刻苦钻研、技术精湛,仪表轴尖研磨、平游丝是她的“拿手活”。凭着高超技能和优异业绩,她成为工厂首批电动仪表技师。生活上我俩恩爱有加,工作上争先创优比着干,但也有因工作和生活小事“拌嘴吵架”的时候。记得有一次,事业心都强的我俩在工厂“生产大会战”期间,平生第一次吵了架。因为都加班,她很晚才到工厂托儿所接孩子,孩子委屈的不得了,我看着心疼,两口子为此翻脸“摔摔打打”几天没说话。这段人生小插曲,是“为大家舍小家”的工作体现,是我们这代人奉献青春、忘我工作的缩影,至今回忆起来仍津津有味。她连年被评为空军装备部“部级优秀检验员”“工厂级质量标兵”。这是我不如她又羡慕她的地方。
  我是1959年冬天随父亲工作调动,从沈阳国营111厂来到了地处吉林市郊区松花江畔的国营531厂(现为航空工业吉航)的厂子弟,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工厂艰苦创业、兴衰交替、奋发进取的激情燃烧岁月。
  令我终生难忘的1994年,工厂军品任务锐减,生产经营在低谷中徘徊,工厂从第一次创业鼎盛时期开始衰落,有的人跳槽了、有的人下海了,可我坚守奉献航修事业,初心不变。依靠航修优势上新机、打开国际飞机修理市场,成为当时工厂谋取未来发展、冲出低谷的战略思路。当工厂上下求索、寻求发展之际,空军下达的7架老挝米格21比斯、1架国产歼8(白天型)飞机的试修任务落在了工厂。真是久旱逢甘露,工厂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掀起了“比斯出国门、歼8上蓝天”的二次创业热潮。大家憋足了劲儿,要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我作为车间调度员,深入到导管制造修理一线,与工人、技术员一道艰苦奋战。从技术工艺准备、奔赴洛阳调研采购新设备开始,到攻克了歼8暖气管改材质制造等多个难关,我传授比斯飞机大口径输油管的弯管制造技术,努力协调,保证备件、缺件到位,星光月半、风雨无阻,加班加点,那时几乎天天吃住在工厂。经过一年多的苦战,工厂产品按时交付,空军确定工厂为“歼强机修理基地”。虽然人累瘦了,家也顾不上了,但到了两型飞机试飞成功转场的那一天,听到看到了中央及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对工厂陆续进行专题报道,我哭得像个孩子。
  还有一件令我感到骄傲的事。2005年,我作为专家出国到缅甸援建,我这个东北人“享受”着缅甸异常炎热的天气,每天汗水淋淋,也成为专家组最忙碌的人。
  如今,我俩工作过的吉航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代化的新厂房、产品升级换代、修理能力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在打造国内领先的航修旗舰征途上奋力奔跑。我和老伴衷心祝愿祖国航空事业无限辉煌,衷心祝愿航空工业吉航蒸蒸日上。